首先,黑格爾和叔本華哲學都是對康德哲學的迴應,但由於黑格爾立足於對先驗哲學內在思路的考察,將康德的先驗哲學推向極端,從而建立了完整了觀念論體系;而叔本華則立足於根據律、表象和自在之物的考察,發現康德哲學的內在矛盾,然後著力於解決這個矛盾,從而建立有關表象與意志的形而上學。這是二者最原初的區別。其次,就具體的區別而言,黑格爾的觀念論體系不僅龐大,而且嚴密、深邃,但核心在於“無”的本體,其實也就是發展了自康德、費希特、謝林以來的“自身意識”理論;而叔本華哲學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自身意識”的相關理論,另一方面又執著於現象與自在之物的二分,從根本上未能突破理論內在的矛盾。接著,由於黑格爾更加註重理論的內在邏輯,而且著力於發展出完整的體系,所以他的哲學更具超越性(顯得更加抽象);而叔本華則將前輩的哲學思想突出地運用在人生、藝術等方面,因而這也帶來了觀念論體系的一個突破,即將自身意識理論的框架運用在意識之外,(把“絕對的自我”變成“意志”,)從生命的角度開始考察問題,這也就是尼采欣賞叔本華的原因之一。
首先,黑格爾和叔本華哲學都是對康德哲學的迴應,但由於黑格爾立足於對先驗哲學內在思路的考察,將康德的先驗哲學推向極端,從而建立了完整了觀念論體系;而叔本華則立足於根據律、表象和自在之物的考察,發現康德哲學的內在矛盾,然後著力於解決這個矛盾,從而建立有關表象與意志的形而上學。這是二者最原初的區別。其次,就具體的區別而言,黑格爾的觀念論體系不僅龐大,而且嚴密、深邃,但核心在於“無”的本體,其實也就是發展了自康德、費希特、謝林以來的“自身意識”理論;而叔本華哲學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自身意識”的相關理論,另一方面又執著於現象與自在之物的二分,從根本上未能突破理論內在的矛盾。接著,由於黑格爾更加註重理論的內在邏輯,而且著力於發展出完整的體系,所以他的哲學更具超越性(顯得更加抽象);而叔本華則將前輩的哲學思想突出地運用在人生、藝術等方面,因而這也帶來了觀念論體系的一個突破,即將自身意識理論的框架運用在意識之外,(把“絕對的自我”變成“意志”,)從生命的角度開始考察問題,這也就是尼采欣賞叔本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