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事件,此術語準確定義為:來訪者尚未獲得圓滿解決或徹底彌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創傷或艱難情境。由於一直懸而未決,來訪者不能理解、沒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援,那創傷卻一直要求彌合,彌合的要求有時被否認,有時被潛仰,有的被合理化,看起來這固定的格式塔(固定的應對模式)是適應的,比如一個童年時期常常被忽視和責罵的孩子,會形成一個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愛”,這是多麼令人痛苦的想法,於是更不具傷害性的合理化想法會出現:“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愛。”這想法可以保護來訪者儘可能少地受到傷害,卻並不能令來訪者感到快樂和滿意,因為,他是需要別人來愛護的。這就是未完成事件給來訪者造成困擾的基本機理。當來訪者的困擾來自於揮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或者其能量和注意力無法完全放鬆地投入到未來和當下的事務中,看起來常常在重溫舊創,似乎仍然在設法解決那最初令人不知所措的恐懼……能量或抗爭是未完成事件的核心。心理學裡對於我們所說的“未完成情節”有一種說法,叫做“未竟事件”。說白了,那個讓你魂牽夢繞的,那個讓你多年都無法釋懷的,那個在很久之前發生但至今仍舊影響著你的決策和行為的,曾經的沒有完成的事件,就是你的未竟事件。
未完成事件,此術語準確定義為:來訪者尚未獲得圓滿解決或徹底彌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創傷或艱難情境。由於一直懸而未決,來訪者不能理解、沒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援,那創傷卻一直要求彌合,彌合的要求有時被否認,有時被潛仰,有的被合理化,看起來這固定的格式塔(固定的應對模式)是適應的,比如一個童年時期常常被忽視和責罵的孩子,會形成一個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愛”,這是多麼令人痛苦的想法,於是更不具傷害性的合理化想法會出現:“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愛。”這想法可以保護來訪者儘可能少地受到傷害,卻並不能令來訪者感到快樂和滿意,因為,他是需要別人來愛護的。這就是未完成事件給來訪者造成困擾的基本機理。當來訪者的困擾來自於揮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或者其能量和注意力無法完全放鬆地投入到未來和當下的事務中,看起來常常在重溫舊創,似乎仍然在設法解決那最初令人不知所措的恐懼……能量或抗爭是未完成事件的核心。心理學裡對於我們所說的“未完成情節”有一種說法,叫做“未竟事件”。說白了,那個讓你魂牽夢繞的,那個讓你多年都無法釋懷的,那個在很久之前發生但至今仍舊影響著你的決策和行為的,曾經的沒有完成的事件,就是你的未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