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有點笨2019
-
2 # 老頭和你隨便聊聊
實在不想評價弟子規這個東西,如果非要說,只有兩個字:垃圾。
弟子規瘋狂的強調忠孝、順從,把愚忠的奴化思想從小灌輸給孩子們。第一句“弟子規,聖人訓”,就有一股高高在上的味道——聖人不是上帝,有何資格用發號施令的態度?
全篇弟子規強調的都是,晚輩跟長輩、學生跟老師是不平等的,晚輩要絕對順從長輩,學生要絕對順從老師。“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那如果反過來,孩子跟家長提意見,或者同輩之間呢?為何獨獨是對“父母”必須唯命是從。無形之中,從小給孩子灌輸了一種等級思想、一種不管正確與錯誤,只要是高等級向低等級發號施令,都必須遵守;有異議如果是等級不夠也不能表示反對的觀點。“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這在我們已經普遍有了一定民主意識的社會中來看是不可思議的——為什麼父母有錯誤,孩子向他指出,被父母打了還要“無怨”還要繼續向父母提出。
同時,弟子規也束縛著人的思想。“居有常 業無變”,這完全是無理取鬧,居然限定人不要搬家、不要換工作。“彼說長此說短 不關己莫閒管”是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一套灌輸給孩子們。“非聖書屏勿視”什麼是聖書什麼不是,這都有個自我認知的過程,不應該除了所謂“聖”書一概拒絕。
整體來說,弟子規宣揚的是一種高壓奴化教育,強調絕對順從、甚至是遵守一些莫名其妙的規定。文字上來說,讀起來根本沒什麼文學性可言,跟打油詩差不多(這個倒可以原諒,因為給小孩子看,簡明易懂也可以);教育意義上來說,像“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或許還有些教育意義,其他的東西大部分抹殺個性,扼制創新,使學子個個都變成順民。書要看一樣的書,走路要一樣的姿勢,早晚生活起居都規定死了必須怎麼樣怎麼樣,連“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都是聖人訓。弟子規教的就是不能當狗奴才,要爭做好奴才!這樣的糟粕之作居然被當做國學經典用以增強國民素質,對孩子們進行所謂國學素質教育,完全是毒害青少年!弟子規這種爛書應該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
3 # 一起三八說
先了解下它的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滿清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漢人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從內容上來看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從名家點評上來看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弟子規》講的是社會行為規範,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東北林業大學劉經緯教授:《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弟子規》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通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瞭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從後世影響上來看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並非國學經典,應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剔除。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
-
4 # 知命堂文化
對《弟子規》該怎樣看?我說說我的看法。
1.《弟子規》是古人對未成年人制訂出的一套行為準則。就好比我們上小學時的《小學生守則》,是純潔如璞玉的孩子們的行為規範。它由淺入深,由簡到繁;語言明快,朗朗上口,是《三字經》以外,最好的兒童教科書。想像一下,十幾個留著小辮子的黃毛少兒坐成幾排。在戴著眼鏡的老學究的帶領下,搖頭晃腦地誦讀《弟子規》:
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七八歲的孩子,貪玩好動,讀起書來有口無心。我想,天真的孩子們不一定能懂“謹信”,“親仁”是什麼意思;但最少能懂得“父母乎,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吧。國學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
2.有人說,《弟子規》是陪養奴才得“啟蒙書”。這個,我不敢苟同。請看《弟子規》是怎樣教孩子們堅持真理的: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意思是說:當發現親人有過錯的時候,要向親人<指父母>說明,指出來。態度要和藹,聲音要溫柔。如果親人不採納你的意見,你更要和顏悅色地再次提出,如果還不行,你則跟著他。進行“哭諫”。即使親人發怒打你,也無怨無悔<直到親人改正過錯>。
像這樣是非分明,堅持真理,不避親疏的教育方法,能說是“培養奴才的啟蒙書”嗎?
3.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二十四字,把親人由生病到去世,做兒女的應該怎麼做?字少意深。父母養育了我們,父母有病了,做兒女的服侍幾日,陪伴幾天,端水送藥,盡一盡做兒女的孝心也是應該的。而如今,“我們很忙!”,“工作忙走不開
”。等等藉口讓我們失去了和父母最後的團聚。父母病了送醫院,請個護工照顧。兒女每隔十天八天去看一回,補交醫療費,檢查護工的服務情況,中間少不了頤指氣使,指手畫腳。而能親手為父母擦洗身子,清理大小便的有幾個人?有一老人趟在病床上,要小便,要用夜壺,護工一時不在身邊,兒子剛好來看他,老人想讓兒子接一下尿壺,兒子有些彎不下腰去,兒子說:護工呢?我給你請的護工呢?
老人說:我是你爸,不是護工他爸,你掏錢給我僱了陪護。可我生你養你的時候好像沒僱人吧...兒子拂袖而去。
言歸正傳,用金錢能買來僱工,但買不來親情,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愛護之情是不能用金錢兌換的。僱工能替我們幹活,但不能替我們盡孝!一個“孝”字,必須有兒子在<老人>身邊。當然這種說法確實有些強現代人所難了。人口老齡化,養老壓力大,是這個時代不爭的事實。老人們也不要太叫兒女為難。自古忠孝難兩全啊。
4.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弟子規》這是講待人接物。<與人交往>要看輕財物,疏財仗義,這樣互相不會產生埋怨。與人交流時話到嘴邊留三分,言語平和,不傷人自尊,化解是非矛盾於無形之中。
總之,我看《弟子規》確實是一部很好的傳統文化遺產。學習和傳承我們的文化遺產,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
5 # 寶塔796
《弟子規》是教我們的孩子守規矩的一本書。孟子曰:婁離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要求一個人要守規矩,一個不守規矩的人在社會怎麼混?但《弟子規》又是一個盲目服從的文化。盲目服從與孔子、孟子思想背道而馳。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意思:說什麼都信,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拍馬屁的小人。
孟子曰: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意思:大人就是地位高的人。你去面對地位比你高的人,他的話不一定要信,讓你做的事不一定要做。看看合不合道義,不合道就甭理他。
《弟子規》有利有弊,須慎學。
-
6 # 富春葉語
《弟子規》成書於清朝康熙年間,是繼宋朝《三字經》後又一本儒家童蒙讀物。
《弟子規》從《論語.學而》的思想開篇,兼顧儒學其它典藏的思想精髓,從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入手,教育人們如何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換而言之,《弟子規》是在傳授人如何做規矩,懂規矩。再往高了說,是倡導人的文明思想。
《弟子規》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韻形式完成的,跟《三字經》形式一樣。講的是孔子的核心價值觀——孝、悌、仁、愛。《弟子規》全文360句,1080字,涉及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禮貌用語等方面的要求。
《弟子規》的前身是《訓蒙文》,由康熙年間的李毓秀寫成,後經賈存仁改編修訂,取名為《弟子規》。換而言之,《弟子規》就是從清朝康熙時代正式流行。因為文字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寓教於樂,所以一經面世,便風靡社會。
當下,國家正在大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弟子規》作為童蒙讀物,在央視百家講壇等節目不斷播出,成為傳播正能量的有效方式。我認為,類似的優秀文化,必將得到傳承和發揚。
-
7 # SouthCross
謝謝邀請。
五年前回國,拜訪一位朋友時曾聊起這個話題。當時我十分訝異這個即使在過去也屬於非主流的幼教讀物,竟然如此受推崇。
《弟子規》的問題在於把深厚的儒家思想簡化、曲解為扁薄的形式主義,也是最應該批判、破除的儒學末流,結果家長卻喜滋滋的要「子弟」們背。《弟子規》作者原本所要求的規約,於現今世界已多不合用,要讓這東西產生現代意義,就要依現在的物質與社會條件一句句去修正。與其這樣去修改,不如讓小孩直接學習當前通用的行為規範。
目前沒有具公信力的學術研究,能證明幼童讀經活動能提升品德或閱讀能力。甚至有學者懷疑,主張相關活動有正面影響的報告或論文,可能有研究方法上的問題。翻成白話文,就是這種活動對小朋友沒有幫助。
從規範倫理學角度,當代學者更不會支援反覆誦念經文,卻不求理解的教學方法。更不要說《弟子規》的思想內容本身就有很大問題。
當代小孩比起清朝小孩,要學的東西多太多了。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安排,最好能先弄清楚其「手段」與「目的性」之間的關聯,別只是「聽說這個很好呀!」就因此浪費小孩的一堆時間。更何況,你真的相信《弟子規》講的那套嗎?你自己做得到嗎?你真的看得懂嗎?你叫小孩去學你不信、做不到、看不懂的東西?
-
8 # 心情變化了
怎麼看?看到一些人,談什麼流行,什麼過時,把中國古代文言文,都批判一通。實在是悲哀。有的人說,封建的就是不好,其實是很悲哀的一種論調。所謂好的和不好的,是應該對社會、家庭的貢獻、實用性、正能量來衡量,並不是說以前都是不好的。那我們老一輩的革命者,都是上過私塾的。沒有這些學過文言文的革命者,我們還看不到新中國的曙光呢。所以更不能一棒子打死。
弟子規、三字經、論語,都是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東西,西方人極為推崇,部分中國人卻一杆子打死,實在是不明智的事。
學習,就應該海納百川,博採眾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特別是一些千年、百年流傳的作品,更應該虛心學習、謹慎分析優缺點,而不是拒之於千里之外,一杆子打死。
比如說中醫,聯合國都把中醫納入醫學體系,和西醫並重。還個別人,因為自己個人利益關係,駁斥中醫,是為大不智。並且對社會有害。試問,失去了一個治病的方法,那不是對社會有大害處嗎?
所以,我認為,帶著思考、批評、包容心,學習古文,細嚼古文,取其精華,才是大智慧。
-
9 # 鄭秦雲
曾幾何時,學校裡又開始號召學習弟子規和鼓勵穿漢服,說這些屬於傳統文化。還說我們國家強大了,許多外國青年要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在世界上建立了許多孔子學院,就講弟子規,講文言文,講穿漢服。我從心眼裡抵制這些玩意兒。學校的部分黨務幹部向老師們表演古人讀書的樣子,搖頭晃腦,再穿上峨冠長袍厚底靴的漢服,大家從骨頭裡討厭這些現代古人,至少我有這種感受。弟子規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裡洌沙澄金精選出的訓導小孩子的範本,以三字詩的形式向讀者灌輸。裡邊所選的內容和例子全部發生在古代,所涉及的理念都是儒家思想或稱孔孟之道,所用的文字都是文言文的濃縮。文言文可以說是死亡文字,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已經不流行。我們處在一個劇烈變換、浪潮奔湧的歷史時期,過去的例子和人物早已成了故紙堆裡的沉渣,孔孟之道的許多觀念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已被批駁得體無完膚,並非那個時期的每一個具體行動都是錯誤的,今天又要接受孔孟之道的理念,便覺得得似乎格格不入。我們為什麼要原封不動的推行弟子規呢?我主張,沒有生命力的例子全部換掉,換成新時代英雄模範成長的例子,把孔孟之道極沒有現實意義的觀念全部換掉,換成時代領袖的精彩言論或歸納,把濃縮的文言文換成清新流暢的現代語言。這樣,老師愛教,孩子們愛學,社會上也易於接受,何樂而不為呢?我想這比推行故紙沉渣式的弟子規實際作用要大得多。
咸陽人
-
10 # 正能量國學匯
1、弟子規不可過分解讀,他只是孩子在家,在學校,在社會上的行為規範,而非教育的全部,好比是學校裡的學生守則一樣!孩子在學校裡每天讀一遍學生守則,作為家長你接受嗎?我相信你不會拒絕。如果學校裡每天只學習學生守則不學別的,我相信你不能接受,同時。也沒有任何一所學校會這樣做,學習弟子規只是孩子成長中學習的一部份,有質疑的朋友不必太過擔心。
2、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西方的法律比弟子規的113件事要多得多,你不懂寸步難行,你要不要學,學了照著做了就沒有創造力了嗎?我想不會吧!國家整體創造力的發揮是建立在社會安定的基礎上,一個人內心不安,焦慮浮躁,自私自利,會發明出什麼好東西呢?
3、教學的關鍵在於宣導者的解讀,我們不僅要學怎麼做,更要學習為什麼做,小孩兒如果聽不懂可以先知道怎們做,但大人一定先要知道為什麼做!看問題看本質,行為背後有發心!這裡的大人,包括老師,包括家長!你懂了,你做了,孩子不用教就會了,這是行不言之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許多的孩子叛逆是因為看到大人太虛偽說一套做一套來的,虛偽的教人不僅沒有力量,反而會讓人反感、鄙視!
4、深入瞭解,感同身受,再慎重發表觀點,切記輕言妄談,這是對讀者的尊重,對自己的尊重,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回覆列表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有其光輝燦爛的一面,當然也有其不能適應現代發展落後的一面。
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把優秀的東西繼續傳承下去,讓它發揚光大,而把不健康的東西堅決的拋棄掉,不讓它遺害後人。
《弟子規》就是一本非常優秀,被廣泛傳播且影響深遠,值得一直傳承下去的國學啟蒙讀物。
文章的開篇,就開宗明義的寫道:弟子規,這是聖人對你的教誨。
聖人是什麼人?那是品行高潔,洞察世間百態,擁有大智慧,行走於雲端近乎是神一般的存在!
聖人教導我們,作為人,首先要孝敬父母,要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作為人,一定要謹言慎行,以誠信立身。
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從內心孝敬父母,那麼他一定也會尊重他人的父母。
一個人,如果他真的能從內心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那麼他對別人的兄弟姐妹,也一定會心存善意。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成就一番事業,就一定要謹言慎行,絕不能腦子一熱,信口開河,否則說時痛快,後悔時就已經太晚了。
一個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慎重,不能逾越規矩,尤其是違法亂紀之事,一旦做了,遲早會有敗露的一天。
前段時間,剛剛在某衛視嶄露頭角的藝人仝某,小時候肯定是沒有學習或者是沒有好好學習《弟子歸》,因此不懂謹言為何物,只憑一時興起,大庭廣眾之下,就敢自曝家醜,別人坑爹也就罷了,他連後爹也不放過。
這位後爹,更是不懂什麼是慎行,慎行決不是違法亂紀時的小心翼翼,而是要敬畏規矩與法律,不可逾越雷池一步。
父子二人不懂謹言慎行的嚴重後果,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得非常清楚了。
《弟子規》區區一千餘字,將一個孩子應該如何尊老愛幼,學習處世,待人接物,行為起居,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個孩子,如果能夠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嚴格按照它的要求來要求自己,雖不能說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就能成就一番事業,造福普羅大眾,但最起碼他在社會上安身立命,造福家人,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