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還有李淵和李世民為啥可以共存這麼久?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12
回覆列表
  • 1 # 鐵馬冰河wu

    玄武門事變時,高祖李淵正和親信大臣裴寂、蕭禹在南海池中泛舟取樂,他忽見尉遲敬德全副武裝、殺氣騰騰地立在湖岸邊,不由得大吃一驚。尉遲敬德說,太子和齊王謀反,秦王已將他倆處死,特派我前來護駕。李淵聽後瞠目結舌,驚駭異常。

    據說,此前,李世民謁見父皇時“跪而吮上乳”,似乎在乞求李淵原諒他屠兄弒弟的暴行。

    此時,全國軍隊全部服從太子李世民的轄制,全國的局勢也基本上被李世民所掌控,李淵雖有不甘,但亦很無奈,表示願意早些退位。

    八月,李世民正式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改元貞觀。他尊“主動”禪位的高祖李淵為太上皇。

    李淵做了太上皇后,自知國家大權已經全部被李世民掌握,不禁有些心灰意冷,也就索性不再幹預政事。李世民或許心懷愧疚,或許另有所圖,反正他對太上皇李淵執禮甚恭,很是尊敬,極力滿足老皇帝的享樂需求。李世民耗費重金,大興土木,在長安城北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大明宮,作為太上皇帝的頤養天年之所。李淵也明白李世民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就識趣“裸退” ,徹底做了“甩手掌櫃”,安於過太上皇的優裕、閒適生活。李淵的這種做法,有利於減少宮廷矛盾,同時也為李世民盡情施展雄才大略創造了寬鬆而良好的環境。

    貞觀九年(635)五月,太上皇李淵病逝,享年七十一歲。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廟號“高祖”。李淵雖不如李世民,但也稱得上一代雄主, 他算是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有謀略的帝王。

    (插圖源自網路)

  • 2 # 歷史畫中人

    617年的十一月十三日,李淵擁立楊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表弟楊廣為太上皇。沒想到,過了不到十年,在626年的八月初九,李淵自己也被逼著退位為太上皇,而且還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李世民給逼著下了臺。人生的兜兜轉轉也真是很有意思。之後的李淵又活了九年,在這九年中,發生了很多比較有意思的事,也能從中看出李淵的心理素質是怎樣的強大。

    李淵

    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於長安,是中國唐朝的開國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之後便統一了全國。635年6月25日,李淵駕崩。李淵死後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

    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佈全國,政局動亂。

    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義,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李淵退位之後搬出了皇宮,搬到了弘義宮之中,改名為太安宮。李世民為什麼選擇讓李淵住在弘義宮,也是有他的深意的。弘義宮是當年李淵為了表彰李世民,專門為他在武德5年修建的,位於皇城的西邊。後來在武德8年,李淵還曾經來這裡遊玩過,他看了一圈不是很滿意,命人在裡面造一組假山水。沒想到多年之後,住在這個宮殿裡面會變成了自己。私以為李世民此舉是在提醒李淵,現在的君臣關係已經轉換了。

    李世民的住所雖然離太安宮不遠,但是極少去那裡看望李淵,包括李世民夏天外出避暑也沒有考慮過帶上李淵。這些事情在當時監察御史看來十分不孝,他曾多次上疏建議李世民改善李淵的生活。他認為太安宮太過潮溼狹小,而且在皇城之外,李世民應該重新修葺太安宮,最起碼給外國使臣看到不至於說他不孝。

    李淵做太上皇之後也不是隻是玩樂,也很注重傳宗接代的,他在退休後還生了二個兒子。特別是最小的兒子,那是他六十四歲那年生的。這個最小的兒子也很出名叫做李元嬰,被封為滕王,南昌的滕王閣就是他修建的。

    同年,李淵還參加了一次閱兵,也曾當眾表贊過李世民的功績,李世民依舊十分客氣地將功勞的一半推給了李淵。李淵步入晚年,大概對這九年也漸漸釋懷了,來年五月,李淵死在了太安宮中。

    李淵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使者,席間主動賜酒給李世民,並給予他“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的政治肯定。李世民感動流淚,和長孫皇后一起進御膳、上御衣,“一同家人常禮”。往事如煙,隨風飄逝,父子二人終於冰釋前嫌。

  • 3 # 品文博苑

    唐高祖李淵被兒子李世民奪了皇位後,心裡反而覺得舒服,一心一意的過著太上皇的日子,天天躺在宮裡美女的懷抱裡,閉子造子。著名的滕王李元嬰就是李淵在這個時候生出來的。李淵簡直是天天過著神仙似的日子,晚年生活滋潤著呢!

    唐高祖李淵當時還在宮廷的內湖裡划船遊玩,人身基本上失去了自由。因為李世民早就以護駕為名,派大將尉遲恭陪在李淵身邊,名為保護,實則軟禁。

    唐高祖李淵知道李世民殺了另外兩個兒子後,既意外,也是意料之中,因為他早知道自己的這個兒子不會甘居人下的。只不過,沒有想到,李世民如此的狠毒。

    在玄武門之變的二個月後,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大唐開始了貞觀盛世。

    李淵由於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好好的享受一下人生,這下機會來了,他怎麼會放過呢?

    退位後的李淵基本上是天天鶯歌燕舞、嬪妃成群、沉溺酒色、整日吃喝玩樂。當時大唐天下太平,現在退位了,又沒有國事政務纏身,因此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於是就在宮中聚集了諸多美女,誕下很多子嗣。

    最讓人稱奇的是在貞觀五年二月,李世民一天封了五個弟弟為親王。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滕王李元嬰。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對兄弟不太好,但是對李淵還是挺孝順,李淵退位後李世民還給李淵修建了專門的避暑宮殿。

    可以說,李淵退位後度過了一個非常愜意舒適的晚年。

    貞觀九年(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年六十九歲。廟號高祖,初諡太武皇帝。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獻陵。

  • 4 # 史不知味

    李淵的晚年生活一點也不如意,他在617年好不容易慫恿了一幫人跟著自己一起造了表弟楊廣的反,這才在618年自己當了皇帝,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才過了九年,他就被自己的兒子給趕下了臺。

    他被趕下臺之後,幾乎過起了半軟禁的生活。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也是一件不得不為的事。

    從李淵起兵開始,李世民便一直待在軍隊中,率領軍隊南征北討,幾次身陷死地,差點丟了性命,辛辛苦苦地打下了李唐的大半江山,難道他只是為了被李淵封一個秦王?

    史書上可清清楚楚地寫著,李淵曾經允諾過他,將來會讓他當太子的,哪怕此事不是真的,是李世民後來杜撰或者篡改出來的歷史,這也足以說明了李世民在政治上的野心,說白了他就是衝著將來當皇帝去的。

    所以,他才會這麼拼。

    哪怕李世民沒想過當皇帝,他手底下的那幫人能坐視不理嗎?李世民在拼命,他們也同樣在拼命!

    他們這麼拼命又是為了什麼?不正是希望將來能夠封侯拜相,福澤子孫嗎?可如果李世民不能當皇帝的話,他們的拼命就會變得一文不值,甚至還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成為他們的奪命符。

    因為他們是李世民的嫡系,是李世民的心腹,李建成很難會信任他們,也很難會重用他們,所以哪怕李世民不想發動政變,他的部將們也會逼著他這麼做。

    後來,李建成不斷地向李世民集團施壓,打壓李世民集團,李世民要是再不出手的話,可能就真會發生尉遲敬德所說的情況了——尉遲敬德為了逼迫李世民早做政變的決定,威脅他說,你要是再不動手的話,我就先撤了,我可不想陪你等死。

    所以,李世民這才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既水到渠成,又不得不為地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不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還讓尉遲敬德帶人迅速入宮控制了李淵。

    李淵有四個嫡子,不過李玄霸死得早,所以等到李淵稱帝之後,也就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這三個嫡子了,這也就是說,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只有建成、世民和元吉三人。

    這時候,只要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那麼李淵能夠選擇的人除了李世民之外,別無他選。

    即便是李淵有心想要立哪個庶子作為皇儲,可是,又有哪個庶子能夠壓得住李世民,李建成要不是背後有李淵在撐腰,李建成都壓不住李世民。

    李淵不得不答應讓李世民當皇太子,讓李世民監國的原因,除了此時只有李世民是最佳人選之外,還在於他已經被李世民控制了人身自由,根本由不得他不答應。因為不論他答不答應,局勢都已經脫離了他的掌控,他不答應,李世民也能矯詔。

    李世民用一場有驚無險的宮廷政變從李淵手上接過了政權之後,只過了幾個月,便讓李淵禪位了。

    李淵禪位之後,被李世民送到了太安宮,被迫過起了半軟禁的晚年生活,李淵心中之落魄是可想而知的。

    唐朝之時畢竟也沒什麼娛樂方式,李淵又處於半軟禁狀態,生活之枯寂無聊也可想而知,心情也糟糕,所以晚年生活並不如意。

    因為缺少娛樂方式,所以天一黑,也就只能喝喝小酒,聽聽小曲,誰睡覺了,李淵作為一個太上皇,伺候他的人當然也不會少,容貌當然也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好看,燈一吹,抱著美人也就上坑睡覺去了。

    所以,“玄武門之變”後,已經步入了花甲之年的李淵雖然過著半軟禁生活,可是卻沒有忘記生兒育女這一神聖使命。

    除了喝喝小酒,聽聽小曲和睡睡覺之外,也就只能偶爾因為遇上什麼喜事的時候,李淵才會離開太安宮去參加宴會。

    雖然李世民想要營造出一種父慈子孝的情景給天下人看,可是不論是李淵自己也好,還是天下人也罷,實際上都看得出李氏父子之間的隔閡和尷尬自從李世民發動政變的那一天開始,就從來沒有消失過。

    貞觀九年,李淵在孤寂中病逝。

    李世民或是悲傷於父親的去世,或是因為心中有愧,或是為了讓天下人看一看他確實很孝順和尊重李淵,所以不顧群臣的勸諫,執意給李淵守喪。

  • 5 # 從前那個夢

    李淵:被遺棄的太上皇

    武德九年六月七日,亦即玄武門政變的三天後,李世民被李淵冊立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八日,大唐帝國首任天子李淵正式下詔——傳位於太子李世民。至此以後,儘管唐高祖李淵頭上依舊掛著一個“太上皇”的頭銜,可這頂帽子不僅不能給他帶來尊貴和榮耀,反而只會讓他感到沉重和壓抑。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淵“主動”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宮。”(《唐會要》卷三十)經過這一系列事件後,李世民總算達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目標,終於可以冠冕堂皇、順理成章地入主太極宮了。離開太極宮的那天,李淵悄然回望這座生活了十幾年的巍峨華麗的皇宮,一種巨大的苦澀和感傷瞬間攫住了他。他在心裡默默地告別這熟悉的一切,同時也與過去的輝煌記憶徹底訣別。那一刻,李淵感覺自己就是一個被遺棄的人。而位於宮城之外的那座弘義宮,則是一個喪失一切、寂寞潦倒的老人最後的收容所。搬進大安宮(弘義宮)後,李淵在這裡又生活了六年,直到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去世。與其說這六年間李淵是在一座有著山林勝景的宮殿裡安度晚年,還不如說他是在一個與外界近乎隔絕的環境中度過了人生中最後的淒涼歲月。大安宮的各方面條件與太極宮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監察御史馬周的一道奏疏中得到佐證。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正月,馬週上疏說:“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牆宇宮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臣伏以東宮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雖太上皇遊心道素、志存清儉,陛下重違慈旨、愛惜人力,而蕃夷朝見及四方觀聽,有不足焉。臣願營築雉堞,修起門樓,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矣。”(《舊唐書·馬周傳》)馬周認為,大安宮地處宮城之外,過於偏僻,而且規格至為卑小,與太上皇的至尊身份不太相稱,無論是在蕃夷人還是在四方百姓看來,都顯得有點丟份。所以,馬周提議修繕擴建,而且務必要高大顯赫,如此才能符合天下人的願望,同時體現皇帝對太上皇的孝心。馬周其實是在暗示李世民——就目前狀況而言,陛下在孝道上實在有所虧欠,唯一能彌補的辦法,就是趕緊提升大安宮的規格,改建得壯觀一點,以免天下人說閒話。很顯然,馬周的勸諫觸及了當時人人避諱的一個敏感問題。李世民看過奏疏後,既沒有責怪馬周,也不採納他的建議,只是一笑置之,絲毫沒有擴建大安宮的意思。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除了居住環境不太理想之外,李淵在大安宮的生活還有一個莫大的遺憾,那就是——缺乏行動自由。從前的李淵是一個坐不住的皇帝。武德年間,儘管建國初期政務繁忙,而且統一戰爭仍未結束,可李淵還是經常以巡幸、狩獵、避暑等名義,馬不停蹄地四處遊玩,東到華山(今陝西華陰縣)、西到稷州(今陝西周至縣)、北至宜州(今陝西宜君縣),盡情地享受著皇權賦予他的無上權力和自由。可是,自從成為太上皇,尤其是搬進大安宮以後,李淵就連一次這樣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樣的生活與過去那些自由自在的日子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別。在大安宮生活的六年裡,除了偶爾出席幾次重大的宮廷宴會之外,李淵幾乎是足不出戶。不是他不想出來,而是根本沒有機會。因為李世民沒有給他機會。這一切當然又被那個忠直敢諫的馬周看在眼裡。不久,李世民打算前往九成宮(今陝西麟遊縣)避暑,馬周聽說後,馬上又毫不客氣地上了一道奏疏,說:“臣又伏見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宮。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餘里……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見陛下者,將何以赴之?且車駕今行,本為避暑,然則太上皇尚留熱所,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竊未安!”(《舊唐書·馬周傳》)如果說前一道奏疏的措辭還比較委婉的話,那麼這一次馬周的口氣則要尖銳得多。他擺明了就是在批評皇帝——首先,太上皇年事已高(時年六十七歲),陛下應該每天探視他的飲食起居,而現在您居然自己跑到三百里外的行宮避暑,萬一太上皇想你了怎麼辦?其次,您想要避暑也沒錯,可您把老爺子扔在熱烘烘的大安宮裡,自個兒跑去九成宮涼快,這就是您的不對了!所謂“溫清之道”,就是冬天要讓老人家得到溫暖,夏天要讓老人家享受清涼,可您卻把這些孝道拋到腦後,臣私下替您感到不安啊!儘管馬周的諫言和批評一次比一次尖銳,可李世民的態度照舊是既不怪罪也不採納,仍然把李淵留在大安宮裡,於這一年三月徑自去了九成宮。此後的貞觀七年(公元633年)五月和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三月,李世民又連續兩次去九成宮避暑,可始終沒有帶李淵同行。直到貞觀八年的七月,李世民才“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這是否表明李世民終於想通了,準備採納馬周的建議,對高祖履行“溫清之道”了呢?不,真正的原因是——高祖李淵病了,而且病得不輕。他患的是“風疾”,也就是中風。所以,不論李世民如何盛情邀請,也不論李淵本人多麼希望出去走走,他都已經走不動了。對於高祖的病情,李世民當然是心知肚明。既然如此,那麼李世民此舉有多少誠意呢?明知道高祖已經臥床不起了,才屢屢向老人家大表殷勤,那早幾年李淵身體還硬朗的時候,他幹嗎去了?貞觀八年十月,李世民下詔,開始興建大明宮,表面上說是要“以為上皇清暑之所”,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太上皇李淵已經無福消受了。果不其然,大明宮剛剛拔地而起,李淵的病情就日漸沉重,“未成而上皇寢疾,不果居”(《資治通鑑》卷一九四)。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臥病大半年的李淵終於在大安宮的垂拱殿駕崩,終年七十歲。這個曾經至高無上的大唐帝國的開國之君,這個晚年遭遇鉅變落入淒涼之境的孤獨抑鬱的老人,終於走完了他悲喜交加的一生,告別了這個讓他又愛又痛的世界。群臣上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同年十月,葬高祖於獻陵。

  • 6 # 今人說古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長安太極宮的北宮門(即玄武門)發動一次政變,從此改變唐朝歷史,顛覆大唐中樞到地方的權力和利益分配。作為這次政變最大的活著的受害者——李淵,後來過著怎樣的晚年生活你知道嗎?

    玄武門之變的爆發並非毫無預兆,在暴風雨前夕,不少人感覺到了,嗅到了危險。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政治博弈、皇位之爭已經擺上檯面,朝堂大臣,軍政兩界,大部分人已經選擇了站隊,選擇一個自己看好的皇位繼任者。這樣的情況,很大程度是李淵自己一手造成的。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宮內海池上怡然自得地划船,好不開心。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持長矛,身上沾染血跡,徑直來到李淵所在的船上,名為警衛,實為控制。尉遲恭想李淵反應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作亂被李世民誅殺的訊息。

    之後身邊的人就開始勸說李淵放權吧,秦王大事已成,下令秦王登基吧。事情差不多了,李世民這才來,跪下趴在李淵胸前大哭。幾天後李淵舉行退位和內禪,自己成了太上皇,提前過上了退休生活。李淵看重的大臣都被李世民貶謫。

    李淵本來十分喜愛狩獵,在此之後便再也沒狩獵,連宮門都沒能出;從太極宮遷出至弘義宮,有點窄小,連太子的東宮都比不上,宮殿缺乏修繕,有的臣子看不過去了上諫,但依舊沒能改變;李世民外出避暑,也從未帶太上皇李淵。

    李淵的晚年生活比較平常富貴人家算是滋潤的,給太宗皇帝生了不少弟弟妹妹,吃吃喝喝的,後來中風於貞觀九年病逝,享年七十歲。李世民對李淵好嗎?答案當然是不好,可是有的史料被篡改或未被記載。不過,從一些事上也可以看出。

    著名的諍臣魏徵都看不下李世民對李淵的態度,曾經直接嗆他。李世民為去世的長孫皇后建造了一座瞭望臺,可時時遠眺長孫皇后的昭陵。一次李世民帶著魏徵一起登上,一起看。沒想到魏徵回答看不到,李世民很詫異,說不是在那嗎?怎麼會看不見,魏徵說:“我還以為陛下說的是高祖的獻陵,原來是昭陵啊,我早就看見了。”魏徵拐彎抹角地指責李世民不盡孝道,後來李世民就拆除了瞭望臺。

    李淵的晚年生活恐怕不會好受,大起大落,三子相殘,兩字被殺,自己還被變相囚禁。聽著遠處的宮殿的樂音,李淵心裡恐怕很不好受吧。

  • 7 # 史海爛柯人

    公元626年,早就功高震主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誅弟,李淵見大勢已去,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又於當年“禪讓”。從此,直到公元635年去世,李淵過了九年太上皇的生活。

    唐朝是一個盛產太上皇的朝代,而李淵唐朝的第一位太上皇,也是日子過得最為滋潤的太上皇。這一點,李世民登基後做得還算仁義,並沒有令自己老子下不來臺,也沒有刻意限制李淵。

    但無論如何,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李淵退位後的日子,終究還是沒能像之前那麼風光。李世民登基後,李淵最初還是住在宮殿裡,但宮女卻被李世民大量裁撤,服侍李淵的人也少了很多。而且幾年後李淵又被“請”到了太安宮中去住,這裡曾是李世民登基前的住所,倒也算是不錯了吧!

    或許李淵覺得自己憋屈了,索性就深居簡出,幾乎不怎麼露面。比較有趣的是,或者說令人驚歎不已的是,六十多歲的李淵,還給李世民生了個小弟弟,這便是著名的滕王李元嬰,滕王閣的名字便是因他而來的。

    與武則天、唐玄宗等太上皇相比,李淵過的日子也算是十分優渥了。因為李淵比較聰明,他知道自己早已經被架空,再反奪李世民的皇位,是絕不可能的。所以,李淵自玄武門之變起,便極力配合李世民。也正因如此,李世民才沒對李淵過分限制。

    到李淵晚年時,遇到有重大事件時,特別是一些比較“有面兒”的事時,李世民還特意把李淵請出來,讓自己老子一塊分享喜悅。比如在公元634年時,突厥來使朝賀,李世民設宴款待,便有李淵參加,當時大家在一起過得還很融洽。

  • 8 # 無月文化館

    專注歷史與文化,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直到貞觀三年,李淵都沒有搬出他原先居住的太極宮,這段期間,李世民一直居住在原太子東宮。

    已經退位為太上皇的李淵不肯搬出太極宮,自然反映了李淵內心對權力的眷戀。

    但是李世民並沒有體恤父親李淵的這份心情,也不願意去體恤。

    自從李淵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中,漸漸傾向李建成開始,李世民對這個父親的感情就漸漸地淡去。只要自己在鬥爭中失敗,等待自己的只有死亡,李世民很清楚這一點,因此,當李淵開始著手拆分天策府,瓦解李世民勢力時,李世民對這個父親充滿了怨恨。

    父親不願搬出太極宮,李世民也不能明著把父親趕出去,至少,對外,必須做出父慈子孝,其樂融融的和諧表面現象,以顯示李世民的孝心,以及政權的合法性。

    但李世民有的是辦法。

    從登基開始,李世民就開始逐步推翻武德年間(李淵執政時的年號)的各項政策,並在各種場合進行抨擊,以此暗示李淵執政的錯誤。李世民對於父親執政時的各項措施,非常的不留情面。

    除了必要的場合,需要李淵到場以外,李淵幾乎被限制自由,軟禁在宮中。

    後來,李世民公開放逐了裴寂,裴寂是李淵的老臣,更是老友。裴寂這一去,再無回來的可能,暮年的李淵,失去了權柄,又失去了最好的老友,心中的落寞可想而知。

    而李世民不但放逐了裴寂,還公開給劉文靜平反,這又是給李淵一次深重的打擊。兒子又一次用行動嘲諷李淵。

    李世民對李淵充滿了恨意,即使李淵搬去了大安宮,李世民也很少去看他。

    李淵原先很喜歡打獵,他是個很豪放的男子,但自從退位之後,李淵就從此深居簡出,被軟禁在宮中。

    李世民幾乎每年夏天都要去九成宮避暑,但從沒有帶上李淵。

    後來,李世民建造大明宮,對外宣稱要為父親建造宮殿避暑,可是此時的李淵已經中風臥床不起。

    作為一個開國君主,本該在位上大展巨集圖,享受萬民敬仰的,卻半道上退位賦閒。在政治上,李淵是不幸的 。但是退位後的李淵,卻更加不幸,老友的離去,親人的隔離,使晚年的他無人陪伴,無比寂寞;李世民幾乎推翻了他所有的政策,兒子的冷漠傷透了李淵的心。

    曾經一日之間,他失去了兩個兒子,後來,十個孫子又被屠戮,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他的家庭內部。每每想到這一刻,李淵的心一定會很痛吧。

    而李世民,一直到了晚年,才體會到自己對父親的冷漠和傷害,但為時已晚,李世民也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對著月亮,輕輕哀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9 # 歷史簡單說

    我們先來看看舊唐書的記載。武德九年,公元629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封李世民為皇太子,然後由李世民來掌管國家政事,並且大赦天下。

    八月八日,李淵下詔,傳位給太子李世民,自己為太上皇,然後移居到弘義宮,並且改名為太安宮。

    李世民也向李淵敬酒祝壽,李世民流著眼淚說:現在百姓幸福安康,四方依附,這個是因我遵循您的旨意才辦得到的,這個不是我的原因呀。然後李世民與長孫皇后輪流向李淵獻食物,就像一家人一樣。

    李世民在城西檢閱部隊,李淵也來視察慰問將士。李世民在未央宮設下酒宴,三品以上的官員都參加。李淵說:胡越唐成為一家,這個在以前是沒有的。

    李世民舉起酒杯說:我從小受到您的教誨,後來跟著您起兵,平定劉武周、王世充等人,都是在您的帶領下,然後平定了天下。而您器重我,讓我承擔了這個重任,如今上天降福,百姓安居樂業,四方都成為大唐的臣民,這個都是您的功勞呀!李淵聽了很高興,群臣也大呼萬歲,一起飲宴到半夜才散去。

    貞觀九年,五月六日,李淵病逝於太安宮的垂拱前殿,終年七十,諡號大武皇帝,廟號高祖,十月,葬在獻陵,高宗時,改尊號“神堯皇帝”。

    新唐書的記載,就很簡略了,只說貞觀三年,公元619年,李淵遷到大安宮。貞觀九年,李淵在垂拱前殿病逝。李淵在成為太上皇之後,生活如意不如意,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不過他一般呆在太安宮,哪兒也不去。

    如果看他與李世民的相處,感覺也比較融洽,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還是很孝敬李淵這個太上皇,也很給李淵面子,李淵如果在玄武門之變後能看得開,還算是安度晚年了。

  • 10 # 笑口常開1031

    界臨晚秋大地充滿肅殺之氣的悲涼時節,唐高祖李淵,在他被次子李世民所圈禁的太極宮,的主廳堂來回的輕聲嘆氣,並且用遲緩的腳步來回跺步著!因為從他貼身的侍從口中得知,兒子李世民為了剷除他身邊的政治勢力,將要處置跟隨著他打下了李唐天下的愛將裴寂。

    高祖腦火於他兒子李世民的並不僅止於!他在篡奪他的皇位之後,為了打擊他的政績並進而瓦解他原本的勢力,不惜要將李唐偉大的開國功臣裴寂處死!更讓他生氣的是他為了貪婪於王位!手段凶殘的殺戮了有著同一血緣的親生兄弟嫡長子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

    因為看到了這個次子李世民,如此的泯滅人性,為了王位,手段凶殘的罔顧人倫大義,殺害了二位同胞兄弟,因此讓李淵心生畏懼,為了保有自己的一條風中殘燭的老命,不得不遷就於次子的逼迫,自稱年邁不力於政事而行退位之手段,以自許太上皇之尊息居皇宮,安養天年。

    沒想到李世民自從奪得王位之後,原想不計前嫌,看到已然年邁體衰的老父皇,彌留人間恐怕也沒多少年了,本想就此讓他遺養天年,老耄而終,總算也在最後盡了自己的一分孝道,

    但是一想起當初眼前這個父親,在他跟兄弟搶奪王位時,是這樣的不顧慮到自己的感受。偏袒大哥的程度,已然已經讓自己感受到在這個父親眼中心裡根本沒有一絲自己的存在,想到了這裡,報復的心態就凌滅了自己的孝心,壓抑不住自己失落的情緒,因此就想用進一步的冷落行動來懲治年邁的老父。

    首先他想到一個對他沒有付出愛的父親,憑什麼還能安裕的住在皇家的主宮殿「太極宮」而自己已然登上皇位了卻還屈居在東宮,因此不將他遷出太極宮,讓他生活上得到一些不方便的懲戒,是無法平息自己內心在奪嫡之戰時被他視若無睹慘遭冷落的委屈。

    因此就下詔逼迫李淵搬到外城「弘義宮」去住,李淵這個太上皇當的可真的是憋心!不僅住的地方,一下子空間變得囧迫。而且每年夏天長安城裡的氣候是異常的悶熱,李世民就只顧著自己跑到別宮避暑,卻不顧慮到太上皇的死活,將他軟禁在弘義宮裡,讓原本養尊處優的李淵,近乎熱死在長安城裡。

    監察使馬周,看到了李世民如此的大逆不孝,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如若再不上書批評,著實有愧於自己的職守,因此便上書斥責李世民的不孝之舉,沒想到狠心報復的李世民並不為所動,還是不顧忌李淵的死活。

    貞觀八年,李淵的身體乎然之間轉弱,因此那一年的夏天李世民為免落人口實落下一個貴為天子,不孝之罵名,便開口要李淵一同前往「九成宮」避暑,這時候憤怒難平的李淵僅回了一句,我不要去,因為隋文帝駕崩在那裡,為什麼會回他這樣一句話呢,因為唐朝謠傳隋文帝是被他的兒子隋楊帝害死的,李淵提及的這句話其實就是暗指,他若是到了九成宮之後也會如同隋文帝所遭受的境況一般,被兒子李世民害死,李世民聽到了老父不僅沒有感受於他關懷的孝心,還出言嘲諷他,所以他就乾脆不理睬他了。隔年貞觀九年李淵駕崩享壽七十。這個李唐父子之間因為王位的繼承所掀起的風雨纏鬥!終於隨著李淵的壽終駕崩而落幕。因此縱觀李淵晚年其實在生活上如果以當時的標準而言,雖沒有帝王級一般的豪奢,基本的食衣供給都還算是水準之上,但是最讓李淵傷心的事,莫過於他所生的兒子因為奪嫡而鬧到骨肉相殘的地步,不幸的是最親近於他,最孝順於他的大兒子李建成及小兒子李元吉,竟然被與他內心最是有疏離芥蒂的二兒子李世民殺死,這種白髮送黑髮人內心孤單淒涼的傷痛,最是讓他感受到痛徹心骨的悲涼,因此李淵最後是帶著哀怨入棺,而終決了他曾經豐功偉業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美人婚後都是如何對待不能自理的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