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孔廟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南宋建炎年間遭兵火焚燬;紹興九年(1139年)又重建,稱建康府學。元朝改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子學,將上元、江寧兩縣學併入,其後再毀再建。清初府學遷原國子監,便將夫子廟原府學故地改為上元、江寧兩縣的縣學。咸豐年間再次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現在的夫子廟,已成為富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十里秦淮風光帶上的一個重要景點。它以I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軸線,左右建築對稱,佔地約26300平方米。現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夫子廟即是孔廟,夫子廟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
位於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孔廟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南宋建炎年間遭兵火焚燬;紹興九年(1139年)又重建,稱建康府學。元朝改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子學,將上元、江寧兩縣學併入,其後再毀再建。清初府學遷原國子監,便將夫子廟原府學故地改為上元、江寧兩縣的縣學。咸豐年間再次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現在的夫子廟,已成為富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十里秦淮風光帶上的一個重要景點。它以I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軸線,左右建築對稱,佔地約26300平方米。現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夫子廟即是孔廟,夫子廟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