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要防止國家動亂和衰亡,就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漸,把動亂的禍根消滅在萌芽狀態。 1.出處: 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 2.內容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3.意義: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 4.人物簡介: 呂不韋(?~約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最後做到秦國丞相,權傾一世,散盡家財主持編著了《呂氏春秋》。
意思:要防止國家動亂和衰亡,就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漸,把動亂的禍根消滅在萌芽狀態。 1.出處: 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 2.內容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3.意義: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 4.人物簡介: 呂不韋(?~約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最後做到秦國丞相,權傾一世,散盡家財主持編著了《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