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乃是中國古代時期,私人所辦的學校,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塾有多種: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還有屬於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私塾產生於春秋時期,作為私學的一種,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除秦朝曾短暫停廢外,2000餘年延綿不衰,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它與官學相輔相成,並駕齊驅,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奮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學校”“學校”一詞源於民國時期。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佈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私塾乃是中國古代時期,私人所辦的學校,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塾有多種: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還有屬於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私塾產生於春秋時期,作為私學的一種,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除秦朝曾短暫停廢外,2000餘年延綿不衰,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它與官學相輔相成,並駕齊驅,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奮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學校”“學校”一詞源於民國時期。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佈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