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菠菜奇聞
-
2 # 手機使用者58903279720
當然是透過干涉、衍射、雙折射這些實驗證明的。特別是著名的“柏松圓盤衍射”實驗,是一個“決定性”的實驗。其內容如下:
將一束單色光投射在一個不透光的小圓盤上,在後面的螢幕上,會出現一個圓形的陰影,這是大家熟知的事實。但柏松用“菲涅爾波前理論”計算,發現在波長、圓盤半徑和螢幕距離滿足一定的條件下時,陰影中心應該有一個亮點,而不是黑色的。他據此認為“波動理論”是錯誤的。但進行了多次實驗後發現,那裡確實是一個“亮點”,而不是黑色的陰影。這個實驗結果,“粒子理論”無法解釋。所以判定“波動理論”獲勝。這是科學史上的一個著名事件。
光的波動性指的是,當兩束光波在空中相遇時發生疊加,並在某些區域內加強,某些區域減弱,而形成的條紋或者彩色條紋現象。
至於怎麼證明,這個就比較複雜了,所以簡單的說一下吧。我們都知道光在與物體作用時表現為粒子性,也就是光子。但是光傳播時表現出波動性不與物體相互作用時,光子在空間中不存在明確的位置與軌跡。這個時候光子這個概念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只有當與物體相互作用時,光子按照機率波原則隨機出現,其出現位置理論上不可預言 任何一種微觀粒子都具有上述性質,也就是波粒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