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箔,又名錫箔紙,是金屬錫經手工千捶百打而成的薄片,輕如鴻毛,軟似綢緞,薄如蟬翼,色澤柔和,厚度可薄至不足0.12微米,民間俗稱“打錫”、“捶錫箔”,是從歷史悠久的金箔煅制技藝衍生而來,源於東晉,成熟於南朝,流行於宋、齊、梁、陳,鼎盛於清、民國期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工藝品,也是潮州沙溪鎮的特種傳統工藝品。
潮州沙溪鎮之錫箔,名聞國內外,產品銷東南亞各國、福建及周邊省份。據傳說:沙溪生聚鄉倪氏先祖原在福建已擅此業。元末明初避亂南來,在距鄉半華里的石橋頭搭棚加工錫頁,後發展至十餘家,才建“火神爺”廟奉祀(此廟抗日戰爭時猶存,現已毀)。清代以後,錫頁加工業得到發展,並移至村內經營。至1937年,當時該鄉人口有1800多人,經營錫頁加工場就有72個,平均每25人就有一個加工場,佔當時全鎮加工場總數的80%。是時擁有加工石28塊以上,僱工達30多人的加工場有倪豐利、倪信記、倪昌記等10餘家。全鄉90%以上的勞力從事這項工藝,外鄉人來此做工的就將近400多人。年產值在15萬大洋(銀元)以上,連同程畔、仁裡兩鄉,全鎮當時年產值超過20萬大洋(銀元)。
錫箔,又名錫箔紙,是金屬錫經手工千捶百打而成的薄片,輕如鴻毛,軟似綢緞,薄如蟬翼,色澤柔和,厚度可薄至不足0.12微米,民間俗稱“打錫”、“捶錫箔”,是從歷史悠久的金箔煅制技藝衍生而來,源於東晉,成熟於南朝,流行於宋、齊、梁、陳,鼎盛於清、民國期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工藝品,也是潮州沙溪鎮的特種傳統工藝品。
潮州沙溪鎮之錫箔,名聞國內外,產品銷東南亞各國、福建及周邊省份。據傳說:沙溪生聚鄉倪氏先祖原在福建已擅此業。元末明初避亂南來,在距鄉半華里的石橋頭搭棚加工錫頁,後發展至十餘家,才建“火神爺”廟奉祀(此廟抗日戰爭時猶存,現已毀)。清代以後,錫頁加工業得到發展,並移至村內經營。至1937年,當時該鄉人口有1800多人,經營錫頁加工場就有72個,平均每25人就有一個加工場,佔當時全鎮加工場總數的80%。是時擁有加工石28塊以上,僱工達30多人的加工場有倪豐利、倪信記、倪昌記等10餘家。全鄉90%以上的勞力從事這項工藝,外鄉人來此做工的就將近400多人。年產值在15萬大洋(銀元)以上,連同程畔、仁裡兩鄉,全鎮當時年產值超過20萬大洋(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