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我更美好577

    日本不斷向別人學習,不斷提高自己,這點是我們這個當年的老師不能比擬的。還好我們現在也放下身段,開始吸取別人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民生,福利,制度,人文等等等等。

    科技不斷進步,需求不斷開拓,只有這樣,人類文明才會更理智更客觀。

    尊敬對手,尊敬知識,尊敬文化,開放包容

  • 2 # Magic6981045

    每到諾貝爾獎開獎的時候,看到日本人又拿獎,總有一些精日分子會這麼說:

    “日本失去20年是假,把樓市的資金都放在科研上了。”

    “瞧瞧人家機床、手機攝像頭、汽車發動機……”

    “日本還是很可怕的,一天造航母,三天出核彈,五天滅天地,十天創世紀……”(哈士奇:你是說我嗎?)

    日本令和猛男:嚶嚶嚶,我什麼時候這麼厲害了?來嘛,一起玩,男孩紙都很可愛的……

    其實說實話,對諾獎有點認知的人,都明白,諾獎(拋開和平獎這個奇葩不談)獎勵的是確鑿的、意義重大的科研發現。而一個科研成果,從研發到驗證,再到普及應用,需要很長的時間,一般來說,一個著名科學家,身強力壯的時候做出科研成果,拿諾貝爾獎的時候早已耄耋之年,這不是個例而是絕大多數。

    舉個例子,我們的屠呦呦老師,發現青蒿素的時候是1972年,成果得到國家認證是1986年,直到2015年才拿到諾貝爾獎。從獲得成果到拿到諾獎,中間經歷了43年之久。屠老師做出成果的時候,我們絕大多數人還處於卵細胞狀態,而拿獎的時候,我們這些當年卵細胞的卵細胞,現在都可以打醬油了。

    仔細分析一下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會發現,這19個諾貝爾獎,絕大部分都是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經濟如日中天時候的科研成果,那時候日本有著最強的經濟、最多的科研經費投資、最好的實驗室裝置……

    譬如說,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他獲獎的理由是:上世紀80年代,發現鋰電池。

    鋰電池科技成果是1990年定型的,從1990年到2019年,中間間隔29年。

    201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他獲獎的理由是:1992年,發現T細胞免疫受體PD-1。

    從1992年到2018年,中間間隔26年。

    201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他獲獎的理由是:1993年,發現細胞自噬機制。

    從1993年到2016年,中間間隔23年。

    2015年和屠呦呦老師一起分享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他獲獎的理由是:1981年,發現伊維菌素。

    從1981年到2015年,中間間隔34年。

    很明顯,日本科學家現在獲得諾獎的科技成果,都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獲得的。如果算上投資實驗室裝置、儀器、立項、開展研究的時間,那麼他們應該最遲在上世紀70-80年代就開始動手了。

    上世紀70-80年代,那時候我們在幹什麼,心裡沒點數嗎?

    所以,日本現在大把獲得諾貝爾獎,說明的是,日本上世紀80-90年代科技成果很多,或者說明的是,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的科技投入很多,再或者說明的是,日本上世紀50-60年代的教育投入很多…………

    換句話說,日本現在19年獲得19個諾獎,對於1995年以後日本“失去20年”,有什麼關係嗎?沒關係。

    換言之,即使日本2000年以後沉入太平洋,科研成果降為0,,只要這些科學家還活著,能跑到其它國家難民營裡避難,那就根本不影響日本“19年19個諾獎”。

    所以說,一句話,日本是不是“失去20年”,是不是科技衰退,只看諾獎是根本看不出來的。

    但是,實際上日本科技衰退,跡象還是很明顯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手機攝像頭。日本企業目前基本上壟斷世界上所有手機攝像頭感光原件的製造,這是不爭的事實。很多精日分子就說了,日本好厲害,掌握手機關鍵科技,壟斷核心元件……

    是嗎?日本壟斷攝像頭,那麼日本手機在哪裡?幾個日本手機品牌市佔率不到1%,永遠處於others的那一列。

    難道中國華為、小米、oppo、vivo、傳音等等手機品牌佔據世界手機市場半壁江山,都只能稱之為“手機大國”,日本就造一個手機攝像頭,其它如手機處理器、作業系統、通訊元件、基站等技術一竅不通,就能稱為“手機強國”了嗎?

    不是的。

    再看看20-30年前的日本在科技界是怎麼樣一個地位:

    磁帶的標準:日本人提出來的。

    CD的標準:日本人提出來的。

    DVD的標準:日本人提出來的。

    MD的標準:日本人提出來的。

    甚至連3.5mm耳機插口的標準,都是日本人提出來的……

    想想現在的USB、WIFI、藍芽、SD卡……等等的標準,有日本人什麼事嗎?他們能參與一下就不錯了。

    當然還有人覺得日本汽車、日本機床很牛,看看20多年前是怎麼一個情況:

    很詫異是不是,CAMRY(佳美)和Accord比奧迪A6(奧迪100)還貴,尼桑公爵(Teana高配)賣到45萬,甚至CIVIC比Passat還貴好幾萬……

    現在呢?德系、美系價格沒怎麼變,日系車價格整個被腰斬,CIVIC墮落到和五菱並譽為兩大神車……

    所以,這20年來,日本衰落成什麼樣,是無需爭辯的。雖然底子還很厚,雖然老本還沒吃完,雖然我們追了20年,還有很多領域沒趕上人家……

    但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的GDP已經在2010年追上日本。

    中國科學家拿到的科研經費,在2010年前後也已經超過日本。

    這裡說一句,按照平價演算法,中國科學家拿到的科研經費已經是日本5-6倍,事實上早在2006年就已經超過日本,這也是目前中國科技研發投入比,遠遠比日本好看的原因。

    拿到錢就好辦事,中國科學家發表的科技論文數,已經是日本遙不可及的存在。

    當然有人會說,我們的很多論文都是為了評職稱、拿專案,水分很大……

    沒錯,是有水分。我們把水分擠一下再看看。下圖是能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上的,衝擊因子達到30的頂級Top1%學術論文(這個沒假可造……)

    很明顯,日本從2000年以後就原地踏步,現在相比我們,已經可望而不可及……

    再說一下論文的被引用量(衡量論文品質的關鍵),我們排世界第五,日本只能排第九,如果是隻考慮2010年以後發表的科技論文,我們能和美、歐一起排世界前三……

    但是,從這些圖上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中國的學術氛圍爆發,科研資金大筆投入,是2005年、甚至2010年之後才開始的。科研成果的大幅增加,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

    我們不是神,不可能拿到成果馬上就能驗證,馬上就能轉化。畢竟,科研是需要沉下心來坐冷板凳的。日本20-30年前的成果,現在才拿到諾貝爾獎,我們現在的成果,轉化為諾貝爾獎,需要到什麼時候?大家自己算。很明顯,至少需要2040年前後才可以。

    所以,日本“19年19個諾獎”值得我們羨慕嗎?也許是有那麼一點,只不過,這隻能證明日本相比我們起了個大早,其它什麼都說明不了。

    按照現在我們的科研投入、科研成果、科技論文……我們未來應該是19年30個諾獎,19年50個諾獎,甚至和美國、歐洲科學家在諾獎領域三分天下……

    是吹牛嗎?不是的,只不過時間不到罷了。

    中國年輕的男孩紙:我們要努力學習,趕英超美……

    日本年輕的男孩紙:嚶嚶嚶……我可愛不……

    日本老專家,日本老匠人:唉,世道變了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的票房冠軍《哪吒》參賽奧斯卡被懟“這樣的故事一上午寫出三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