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是40歲;花甲,指60歲;古稀,指70歲。
不惑之年、強壯之年——指40歲(男)。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指60歲。 花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歲。 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提倡十歲入學,今天我們規定七歲入學,儘管相差三年,但在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應該是符合現實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這和今天 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結婚,晚婚晚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壽命延至七、八十歲以上。
民間流傳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當年 (即壯年),六十七十滿街轉,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謠,這和“四十稱強、五十稱艾、六十稱耆、七十稱老”的提法,如出一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祖先, 對人生年齡的分段,分明是極為科學和合理實用的。
不惑是40歲;花甲,指60歲;古稀,指70歲。
不惑之年、強壯之年——指40歲(男)。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指60歲。 花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歲。 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提倡十歲入學,今天我們規定七歲入學,儘管相差三年,但在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應該是符合現實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這和今天 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結婚,晚婚晚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壽命延至七、八十歲以上。
民間流傳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當年 (即壯年),六十七十滿街轉,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謠,這和“四十稱強、五十稱艾、六十稱耆、七十稱老”的提法,如出一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祖先, 對人生年齡的分段,分明是極為科學和合理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