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孩子的批評,有“毒”還是有用,關鍵在於家長的方法是否正確。

18
回覆列表
  • 1 # KDC家庭教育

    第一,批評時“對人不對事”,否定孩子的能力和品質。

    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批評孩子說:“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記不住,你這是什麼腦子啊?”

    “你怎麼這麼笨!真是一點用都沒有!”

    “你說你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將來還能有啥出息呀?”

    當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在批評的時候,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針對孩子的能力、品質等進行否定、打擊,甚至侮辱,這種“對人不對事”的批評方式,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有一些孩子直到長大成人後,回想起父母的這些批評、指責,還是會感覺到難以釋懷。

    第二,批評時情緒激烈,對孩子大吼大叫。

    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結果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一個爸爸回家看到孩子趴在床上玩手機,可是作業還沒有寫完,就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批評孩子說:“你整天就知道玩手機,對學習怎麼一點都不上心!你要是現在不放下手機,信不信我給你把手機摔了!”沒想到孩子也大聲回懟爸爸說:“手機就是我的底線,你要是敢摔了,我就跟你沒完!”然後孩子一摔門回房間把門反鎖了,結果父子倆鬧得很僵,幾天都互相不說話。

    那孩子其實不是不能接受父母的意見,只是不能接受父母的態度。我們越情緒化,教育的效果就會越差。

    如果您感覺我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動一動手指分享給身邊更多的人!

  • 2 # 奇幻魔方社

    首先不得不說聰明的父母,都會對孩子做到“有效批評”,而不是一味地指責。

    不得不說,很多國外的所謂教育理念到了咱中國都變了味兒,比如從小在批評聲中長大的家長現如今都紛紛“改邪歸正”,成了表揚式教育的忠實擁躉,動不動就誇上一句:“孩子你真棒!”

    而真正的批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反而成了育兒的禁忌之地。

    前幾天,我有個同事在商場裡說了娃兩句,立即被朋友制止:

    你別批評孩子,萬一給娃、給家庭造成了不良影響呢?

    順帶還舉了最近發生的兩個例子:

    “熊孩子”被批評橫臥道路中央欲輕生。

    還有個男孩因作業被媽媽批評,奶奶心疼地要帶娃離家出走。

    其實,因為被批評離家出走、鬧情緒的孩子可不止這兩個,網上一搜一大把。

    這種新聞看多了反叫父母們不知道該咋做父母了——怕刺激娃,怕娃受不了,就不批評了?

    當然不是!

    多表揚讓娃更有信心固然好,但在原則問題上一定還是要堅定立場,該批評的就得批。否則,孩子錯了還各種表揚,那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衣”,是錯誤的引導。

    而且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因為一兩句批評就各種折騰,最重要的原因,不在於批評,而在於家長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效批評,既能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還不會留有情緒問題。

    客套話就不說了,下面我們直接說有效批評的四大法則。

    1

    有效批評法則一:

    好的親子關係建立永遠比批評本身重要

    Q:什麼是好的親子關係?

    A:我想把他視為我的合夥人。

    這可能是我最近聽到過的最好的回答,很多家長會抱怨“為什麼我說什麼孩子都不聽”,其實我想反問:“他憑什麼要聽你的呢?到底你身上哪一點吸引他願意這麼做?”

    除了因為你人高馬大,他尚且弱不禁風,打架打不過你之外,還有其他有說服力一點兒的理由值得讓他相信你嗎?

    更何況,你面對的是一個認知、情感、體能還沒有發展完全的孩子,你說的邏輯道理他根本就聽不懂。這時候,該怎麼辦?

    只有一個辦法:搞好“關係”。

    這是我從師多年的深切感受。每當我接管一個新班,很難管住熊孩子時,我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變一個小魔術。

    事實證明,這個小心機相當有效,看完魔術後,大家馬上就服帖了。接下來孩子們就會像跟屁蟲一樣跟在我後面,說啥都聽。

    在建立關係上,你也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絕招,先讓孩子崇拜你、喜歡你、信任你,畢竟孩子只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人。

    再舉個例子。

    有一年我在國內參加鄉村教育改革活動,在課堂上聽到了一個老師的困惑。

    他班裡有個小男生,非常聰明,就是不聽課不愛學習。其他老師會讓他罰站,他覺得這種懲罰沒有任何作用,但自己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問他:“你和他關係怎麼樣?”

    老師說:“我是他班主任,我可能是和他關係最好的人了。在我課上他聽得很認真,但是我只教語文,其他課都不聽也不行呀。語文成績其實也沒有多好,但是比起數學英語好很多。我真的很想幫幫他。”

    我又問:“你覺得孩子在哪方面有天賦?”

    老師想都沒想:

    “音樂!那孩子唱歌很好聽,還會偷偷寫一些歌唱給我聽,特別有天賦。

    這孩子其實也挺可憐的,父母都在城市裡打工,他們家有一個親戚管他,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和他溝通,我聽說也會揍他,但是也沒什麼用反而更加逆反了。”

    我說:“這麼聽下來你是唯一能改變他的人了,因為你是和他關係最緊密的人。這個基礎很好,我這裡有一個辦法建議你試一試。”

    驚喜的是,在實踐了我的方法後,孩子真的開始認真學習了,並且短時間內成績就有明顯進步。老師後來還特意打電話感謝我。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好奇了,我給老師支了什麼招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談話。

    我和那位老師說

    “你可以坦誠溝通兩件事情:

    第一,老師看到了你的音樂天賦,但是如果想要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天賦,必須要跨過一些坎兒,才可能走出大山,讓別人知道。

    我知道,你會問數學好英語好和音樂有啥關係?其實就是沒有關係。

    但是沒有辦法,這就是其中一個坎,如果考試過不去,你就走不出去,你就沒法讓更多人聽到你的音樂,當然你可以自己做選擇,到底願意為你自己的夢想犧牲多少。

    第二,我是你的班主任,是學校員工,要接受學校的考核。學校對班級成績是有要求的,如果沒有達標,老師可能就沒法一直待在這裡,陪著你。

    老師真的挺喜歡你的,不過老師也尊重你自己的選擇。”

    後來老師告訴我,他和孩子說的時候,自己和孩子都哭得稀里嘩啦,抱在一起。但是那天之後,孩子真的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我們總說親子之間關係是1,有關係才能讓後面的一串代表著教育、批評等等的0變得有意義,而關係可以有多重要,這可能是目前我遇到過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了。

    2

    有效批評法則二:

    批評和表揚一樣,同樣應該針對過程

    學術界有一個實驗,測試者想要知道不同批評方式,對孩子的行為有什麼影響。他們對幼兒園67個孩子做了情景模擬實驗,設定被測試的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失敗,老師做出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情況:個人批評,比如“我對你很失望”

    第二種情況:結果批評,比如“這樣做事不對的,因為……”

    第三種情況:過程批評,比如“你或許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來做這件事情”

    實驗結束後,讓孩子對模擬情景的經歷按照四個維度【產品評分(為自己做的事情打分)、自我評分(自己的表現如何)、感受(得到反饋的心情)、堅持度(會繼續做/完善這件事嗎)】打分。下面是三種批評後的評分結果對比。

    不難發現,如果上升到針對個人的批評甚至人身攻擊,結果是最糟糕的。但是如果批評是針對過程的(俗稱“對事不對人”),比如相信孩子能夠想出更好的辦法,或者直接為他提供可替代的選擇,就可以讓孩子的堅持度提高2倍。

    因此與表揚一樣,批評同樣需要針對過程,相信他能做出別的選擇,或者給他提供可替代的方案。

    3

    有效批評法則三:

    幫助孩子找到“替換方案”

    比批評本身重要很多

    想象一個情境:

    一桌人都在吃飯,吃到一半,一個2歲多的孩子坐在寶寶椅子上,開始不耐煩地用筷子敲碗,你該怎麼辦?

    首先你要知道,孩子能夠“給你面子”,半程都沒有發出什麼聲音已經是奇蹟了。

    寶寶不耐煩了,想要玩是很正常的需求。希望他能繼續安靜下去是成人的需求,但這已經超出一個2歲孩子能夠做的極限。

    因此你要做的不是批評他或者阻止他,而是為他找到替代方案,讓你們可以繼續安靜吃下去:

    第一種:讓他玩一些安全又不會發出聲音的東西,比如吸管。

    第二種:帶他出去溜一圈,去別的地方製造聲音。

    第三種:找一些他能夠研究很久的東西,比如一面鏡子,一團橡皮泥等等。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孩子很容易發脾氣怎麼辦?

    你的目標不是讓他不發脾氣,而是用一種你能夠接受的方式幫助他發洩。比如打沙袋,用顏色表示情緒都可以。給他可以選擇的方式,行為轉移,比阻止和批評本身重要得多。

    4

    有效批評法則四:

    最好的批評可能是沒有批評

    特別提醒: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就不用批評孩子了,而是你應該全域性地反思一下是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行為,批評得過於頻繁了。

    我發現家長們總是特別容易聚焦孩子那麼幾個負面的行為,反反覆覆地去糾結。

    有的時候,我聽他們說都覺得煩。遇到這種時候,父母往往需要後撤一步,逼迫自己有一個全域性的視角,你會發現其實孩子並沒那麼糟糕。

    我不止一次提到過,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拼了命地反饋,而不只是在他做的不好的時候才批評他。

    甚至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剋制一下,故意忽略掉孩子的一些負面行為。這樣才能給他足夠的暗示和信心,讓他自己也聚焦在正面行為上。

    鼓勵/表揚孩子還是批評孩子,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你家娃天生敏感,那就多鼓勵/表揚少批評,如果你家娃是神經大線條型的,那適當該批評也無妨,直接指出娃的錯誤會更有利於他的成長。

    在育兒這件事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也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但是,不管用哪種方式,都別忘了:建立聯絡,把愛掛在心間。

  • 3 # 清晨教育

    孩子犯錯應該批評,但嚴肅教育並不是劈頭蓋臉罵一頓那麼簡單,錯誤批評不僅不能讓孩子進步,反而會使其自卑或叛逆。下面我就為此提供一些建議,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先聽聽孩子的解釋

    孩子犯錯的時候首先要冷靜,先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給孩子一個解釋申訴的機會;做出初步的判斷:是故意為之,還是弄巧成拙。再根據情況,適當的批評孩子教育孩子。

    屢教不改才開口

    如果孩子犯的錯只是一件小事,或者還是隻是初次犯錯,那麼可以選擇原諒孩子,或者只是提醒孩子;對於屢教不改的野孩子才要開始進行批評。

    不帶侮辱性詞語

    批評孩子要有分寸,儘量不帶有一些侮辱性的詞語,比如說:“瞧你這個白眼狼我白疼你了。”或者“我怎麼生了你這個廢物。”這樣的話很讓大人聽了也感到傷心,要需要注意。

    注意場合

    家長批評孩子最好要單獨進行,不應該在公開場合,比如公共場所,當著孩子朋友、同學的面,當著眾多親戚的面。不然的話,這樣會讓孩子很沒面子,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只評價事實,不分析動機,剝掉孩子最後一絲遮羞布,給他強加罪名,無異於火上澆油。

    別翻舊賬

    如果把一件錯誤偏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會讓孩子產生抵抗,不承認錯誤。應該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儘量簡短

    儘量使用最簡練的語言,花最少的時間去批評孩子,因為批評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趕快結束這種感受。

    給孩子心理安慰

    孩子受到批評後心裡情緒低落,及時給孩子一個心理安慰,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還是愛他的。

    結語

    批評孩子需要講究方法,才能達到有效的效果,讓孩子心服口服。否則,批評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教育。

  • 4 # 理科博士再學習

    批評孩子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必要手段,但是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的確得講求方式、方法。同樣作為孩子的家長,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地在不斷反思和琢磨。在這裡,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下:

    1. 個人認為,批評孩子要和給孩子貼標籤區別開來。

    我認為批評孩子要對事不對人,而不能上綱上線,給孩子貼標籤。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有些情緒化在所難免。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因為孩子的錯誤隨意批評。因為自己具有家長的權威性,因為不滿孩子的錯誤,就給孩子隨意定性,這不是教育,而是傷害。這種定性或貼標籤的行為是在打擊孩子的自尊,賦予他們自卑。這種行為是在給予孩子強烈的心理暗示:正因為你有這種標籤,所以你才會犯錯誤。這種不恰當的批評甚至會誤導孩子對錯誤的認知,嚴重阻礙孩子對於錯誤的糾正。

    2.個人認為,批評孩子要有度。

    首先,我認為批評孩子要有範圍的度,要做到就事論事。家長要清楚,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對於孩子的錯誤對孩子進行糾正,幫助孩子成長。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讓孩子能夠虛心接受批評。孩子雖然弱勢,雖然錯誤在身,但也都明理。如果大人不就事論事,僅僅因為自己的情緒隨意界定批評的範圍,那麼孩子表面順從,內心必然會排斥。如此效果,孩子怎麼可能認識錯誤、糾正錯誤呢?

    其次,我們批評孩子要有控制時間。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超時效應”,大概意思即為刺激過多反而會引起對方心理的不適和反抗。因此,對於批評,並不是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越好。點到為止,既保證大人對於錯誤的嚴正態度,又能讓孩子有接受冗餘度,此為最好。

    3.個人認為,批評孩子要講求內容。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讓他們認識、糾正錯誤。因此,批評的目的在於幫助。孩子之所謂犯錯,有可能是他們不明白一些道理,也可能是孩子懂得道理,但是行為上做不到。所以,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分析具體情況。對於前者,我們要給孩子講明道理,申明對此類事情的正確態度,讓孩子清楚地瞭解規則和界限所在;對於後者,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具體分析,幫助孩子建立有針對性的行為模式或防範辦法。總之,批評孩子的內容不能集中在負面情緒的發洩上。我們家長要清楚,如果不講內容,只論脾氣,那麼孩子就是洩憤工具了。

  • 5 # 雲彩教養筆記

    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批評運用在一般性的缺點、錯誤、過失上,一般我們說不要輕易地批評孩子,但批評之所以具有教育意義是因為否定孩子的不良思想行為可以引起幼兒的內疚感、羞恥心和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從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學會用意志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

    批評使用得不好,往往帶來不好的後果。

    關係變得緊張,直至發生反抗行為,甚至造成嚴重傷害。你會發現,那些經常被批評的孩子,越來越叛逆和不服管。

    實際上,問題不在於是否進行批評懲罰,而在於怎樣和何時進行批評。

    首先,要注意孩子的個性等身心發展特點。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懦弱,一旦他(她)犯了錯誤以後,採用批評時,可能造成其性格更膽小、更儒弱,對這樣的孩子,就不適宜用批評懲罰法。

    其次,要注意批評懲罰必須公正、合理。

    對孩子批評懲罰,要從實際出發,視情節的輕重程度及其所造成的後果,努力做到公正、合理。只有批評懲罰是公正、合理、恰如其分的,孩子才會心服口服,才會正確對待從缺點、錯誤和過失中吸取教訓;

    講究方式和時機。

    批評要注意時間、地點場合,最好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批評懲罰孩子,以免影響孩子的自尊心。

    批評孩子,應當指出錯在什麼地方。

    幫助孩子分析錯誤是怎麼產生的,告訴孩子若不及時糾正,任其發展下去會有什麼危害,或是已經造成了什麼危害,指出如何改正,今後應當怎麼做。

    批評過程中的態度應是嚴肅的

    批評孩子過程是嚴肅的,必須體現出尊重、愛護、期望和信任,促使其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批評懲罰還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過頭,可以視孩子認識、覺悟的程度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得出正確的結論,沒必要由家長把話說透。

    每個孩子行為問題背後,都藏著一個未曾被我們發現的成長祕密,遇見問題,遇見成長!嗨!我是時光小兜,在職幼而教師一枚,多年養娃實踐,歡迎關注噢❤️,科學育兒,與問題,與愛共同成長!

  • 6 # 唐映紅

    批評與鼓勵都是父母塑造孩子行為,促進孩子發展的基本方法。但是,如何批評卻有著天壤之別。正確的批評方式會帶來積極的效果,錯誤的批評方式則更可能適得其反。

    以下要點是對於父母如何正確地批評孩子的粗略概括。

    A、犯錯誤是孩子的天性,永遠不要去試圖批評孩子的探索和嘗試。

    兒童在未完成社會化的規訓之前,他們與生俱來的對環境的好奇、探索以及掌控感的嘗試,都意味著孩子必然會犯下一些在父母看來的錯誤。所以,父母一定要甄別如果犯的錯是孩子成長中的探索、對掌控感的嘗試,那麼不要批評孩子的探索和嘗試,反而應該鼓勵和支援,但是也必須要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只不過,矯正錯誤行為也不應該使用批評方式,而應該示範和指導。畢竟孩子因探索和嘗試犯的錯誤都不是道德上應該批評的範疇,而只是行為上需要指導和示範的規訓契機。

    B、批評應該針對事,而避免對人做出評價。

    孩子因為自身的原因(不夠努力、不認真、懶惰、虛榮、違反社會規範等等)而應予批評時,應該聚焦在孩子所做的事情上,而儘量避免對孩子進行標籤式的評價。也就是俗話說的“對事不對人”。孩子在作業上拖延,就批評他作業上拖延這件事,而不要斥責他是一個拖延的孩子。後者會損害孩子的自尊,抑制孩子的積極自我意識。

    C、批評作為一種孩子應該承受的行為後果,必須是孩子事先知情並同意的。

    孩子因作業拖延而被批評,應該是孩子事先知道作業的適宜行為應該怎樣並且也同意應該怎樣。如果孩子不知道,或者父母從來沒有與孩子討論過做作業的適宜行為,那麼父母先行與孩子一起討論、交流、溝通做作業的適宜行為以及邊界,並達成共識。批評作為越界行為的一種後果,應該是執行孩子事先知情並達成共識的規則。

    D、批評的行為應該是父母自身能夠以身作則做到的。

    例如,父母批評孩子吃飯不要說話,那麼父母自身就應當做到吃飯時不說話。凡是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示範做到的行為,不應當成為父母批評的靶子。如果父母覺得孩子有些行為不妥,而自己其實也沒有做到,那麼正確的教育方式不是批評孩子,而是父母與孩子一起約定親子契約,共同努力做到。

    E、任何時候,批評都應該是理性的,而不應該交織情緒。

    批評孩子是一種理性的規訓途經,而永遠都不應該是情緒性的宣洩。這同時也意味著,父母應該避免在自己或孩子處於激烈的情緒狀態下時進行批評,而應該等雙方都情緒平復,再擇時機訴諸批評。任何時候,批評交織情緒,都大概率會激發孩子的情緒對抗,不僅難以取得批評的效果,反而很容易適得其反。

    F、批評是權利,孩子也應該有同等的權利;批評不應該是父母專有的權力。

    父母批評孩子,孩子也同樣可以批評父母,批評應當是一項家庭成員平等的權利,而不應該是父母專有的特權(權力)。如果批評淪為了父母專有的特權,孩子不能批評父母,那麼父母相當於是在向孩子示範用權力來壓制,那麼反而更能激發孩子學習和模仿用權力對抗的方式來與父母互動。

    G、批評要避免仗勢批評,而應當以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達。

    父母相比於孩子有著天然的權威,而且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強化了父母權威(孝順文化),但是在給予孩子批評的時,父母要剋制自己的權威,避免以權威的方式和頤指氣使的語氣。換言之,批評應當基於被批評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達,而不是批評者習慣和驕傲的方式表達,這不僅適用於父母批評孩子,也適用於社會生活中的批評。

    H、批評的效果應該是積極的,而要避免負面的副作用。

    批評的目的不是給孩子“教訓”,更不是給孩子“懲罰”,而應該是給孩子規訓的指導。因此,批評應該是是建設性的,透過批評孩子不僅知道哪裡錯了,而且還要知道怎樣才是對的。不恰當或者錯誤的批評還容易帶來負面的副作用,如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如給孩子帶來情緒困擾,正確的批評都應該避免這些糟糕的副作用。

  • 7 # 優長

    說起批評,父母都不會陌生。

    每當孩子犯錯,出現不良行為時,批評就成了父母的一種教育方法,但是怎樣批評是一種藝術,一旦處理不好, 很可能傷害孩子或者不良行為愈演愈烈。

    想要做到正確的批評,這三個底線,父母需慎重觸碰。

    對人不對事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父母,批評孩子時,口無遮攔,只顧著發洩情緒,將批評的矛頭指向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的行為。

    比如父母不滿孩子學習,說:“你就是笨!”而不是說:“花的功夫不夠。”

    比如孩子做錯事撒謊,父母說:“你這個撒謊精!”而不是說:“撒謊是不好的!”

    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應該就事論事,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而不是任性、放縱地指責孩子的人格和品質。“笨”和“花的時間不夠”,"撒謊精”和“撒謊的行為”,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客觀評價孩子的行為,孩子還可以去彌補和修正,還可以繼續做個好孩子,但人身攻擊,給孩子打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就意味著孩子今後怎麼做都於事無補。

    不注意時間與場合

    批評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注重時間和場合。

    古人說,教育孩子有七不責:“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 疾病不責。”

    拿“對眾不責”來說,我見過很多家長,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只要孩子讓自己不滿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教訓一頓再說。

    面對這種場景,孩子的第一反應是逃避這個丟臉的情境,即使你說的再有道理,孩子也聽不見,而且這種方式最容易摧毀孩子的自尊心。

    很久之前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孩子因為在學校犯了點錯,老師把孩子父親叫到學校,這位父親很氣憤,當著辦公室所有老師的面,一邊罵,一邊給了孩子一巴掌。結果到了晚上,孩子遲遲沒回家,家人連夜出去找,才發現孩子已經自殺了。

    再小的孩子,父母也請給他留點面子。

    無論是在親戚面前、大街上、餐廳還是在學校......人前教子都要慎重。曾經在地鐵上,看到一小朋友,惹了他媽媽生氣,哭著喊“媽媽抱!”媽媽不停地推開孩子,用充滿著拒絕和冷漠的語氣地說:“你一個人在這裡吧,我不管你了!”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也很常見,孩子調皮,媽媽帶著隔離和拒絕的情緒去批評孩子,“你不是不走嗎?過來幹什麼?”“你別抱著我!知道你自己錯了嗎!”

    對孩子而言,最令自己難過和害怕的批評,不是打罵,而是父母的不接納。

    雖然,這種方式似乎可以讓孩子乖乖就範,但並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反而讓孩子覺得,犯了錯,父母不再喜歡自己。這樣的認知,很容易讓孩子陷入焦慮。

    批評孩子,要讓孩子知道,我無條件接受你,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為。

    每個孩子犯錯後,都希望父母一如既往地愛自己。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哪裡做錯了,如何彌補犯下的錯誤,並不是單純地讓父母發洩情緒。

    批評的原則,是在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進行的,少了這個原則,批評就沒有意義。

    對孩子的批評有的放矢,孩子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批評之後最好的結果。

  • 8 # 甜橘媽媽

    在過去,很多家長都覺得“棍棒教育”很有用,認為孩子捱打之後會長記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教育孩子的理念也發生了改變,現在很少再有父母去打孩子了,而是採用批評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批評孩子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家長也要掌握好火候,不能隨時隨地的去批評孩子,如果孩子無法接受家長的教育方式,輕則不會改正而且會變得叛逆,重則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出來。

    小芬是一個急性子,平時工作的時候雷厲風行,說話也比較直。小芬在家裡也是這樣,脾氣很不好,老公如果惹她生氣了,她馬上就會大發雷霆,如果孩子不聽話了,她也會狠狠批評孩子。

    可能是由於小芬性格的原因,她7歲的兒子也非常淘氣,經常在學校裡打架,上課也不喜歡聽講,小芬被孩子的班主任約談了好幾次。面對這樣不聽話的兒子,小芬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經常劈頭蓋臉的把兒子批評一頓,但是兒子根本不聽她的話,反而變得更加叛逆了,總喜歡跟她對著幹。

    一天,小芬發現自己放在茶几抽屜裡的一百塊錢不見了,家裡一共就三個人,自己肯定沒拿,老公說他也沒動,那麼最大的嫌疑就是7歲的兒子了,小芬確定兒子把這一百塊錢偷走了。

    兒子哭著對媽媽說:“我真沒偷錢,到底怎樣你才能相信我?你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冤枉我,還這麼大聲地批評我,我沒法活了。”

    小芬聽到兒子說的話之後,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了,對著兒子大吼道:“你沒法活,那就去死吧,生了你這麼一個不聽話的兒子,我真是太倒黴了。”小芬說完這句話,就拉著兒子回家了,剛進家門,兒子衝向窗邊,縱身一躍從十五樓跳了下去。

    小芬趕緊跑下樓,可是孩子已經斷氣了。小芬趴在地上痛哭,並且說自己不應該這樣批評孩子,但是為時已晚,再後悔也都沒有用了。

    家長批評孩子,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小孩子自控能力差,經常會犯錯誤,需要家長進行不斷批評與指正,但是批評孩子的時候,是有很多注意事項的,不然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

    1、掌握好批評孩子的分寸

    當孩子犯錯誤之後,家長需要批評孩子,讓孩子儘快改正,如果批評得太輕,還起不到效果,如果批評得太重,孩子可能無法接受。不同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多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做出了一些過激的反應,家長就應該適可而止了,不然等到傷及了孩子自尊的時候,可能會讓孩子在心裡留下陰影,也有可能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

    2、不要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

    孩子雖小,但是也有自尊心。家長不能不分場合的去批評孩子,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如果在人多的地方批評孩子,尤其是像學校這樣的場合,會讓孩子感覺很丟臉,孩子從此會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在別人面前變得很自卑,如果長期這樣下去,等到孩子心理承受不住的時候,就容易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出來。

    就拿小芬的舉動來舉例子,她只是懷疑孩子偷錢了,在沒有弄清事實的情況下就把孩子批評一頓,那麼孩子如果被冤枉了,就會覺得非常委屈,孩子在家長的恐嚇之下承認錯誤,那麼和“屈打成招”也沒什麼兩樣,孩子平白無故被冤枉,就很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

    總之,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長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批評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方式,但是家長如果利用不好這種教育方式的話,可能會害了孩子。

  • 9 # 劉敏育兒

    你好,如何更合理的批評孩子。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受到批評,但如何能夠做到孩子犯錯後起到作用,且孩子又能夠欣然接受。

    在我學習了“正面管教”的課程中,學到了最重要的一句話,“和善而堅定”。可能再我們以往的教育中,孩子犯了錯,家長除了打罵,可能沒有更好的辦法,我為大家分享下,正面管教是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正面管教介紹

    《正面管教》自1981年出版以來,已成為了美國父母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作者簡·尼爾森是心理研究專家,同時也是20個孩子的祖母。在她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後,孩子的打架和爭吵少了,學會了分享和合作,這使她和孩子們相處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快樂和愉悅的。

    和善而堅定

    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行為。

    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都要堅持這一原則。既不嬌縱,也不懲罰。既不打也不罵。

    比如1:孩子把飯撒了。一改以往的大發雷霆,用和善的語氣,告訴孩子:飯撒了,就不能吃了。用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今天中午你沒飯吃了。

    比如2: 孩子考好了。

    一改以往各種誇讚,獎勵,用和善而堅定地語氣:這次考的好,說明這段時間下功夫了,掌握了學習方法,希望你下次還能有這麼好的成績。

    一開始用這樣地語氣,孩子會不習慣,但是堅持下去,孩子一定會喜歡這樣的管教方法。

    是否長期有效

    懲罰只對當時有用,從長遠看,長期受懲罰地孩子。

    無論選擇哪一種管教方法,都要先自問:是否有利於孩子的長期行為表現?比如打罵,只能改變孩子當下的行為,對以後的行為並不起作用。

    親戚家的孩子拿玩具砸了我家孩子的頭,親戚上去就是一巴掌,並嚴厲的批評:不能再打了,聽見沒!然而還沒過5分鐘,一會又過來砸了。這就說明,並沒有從根本上讓孩子意識到打人是錯誤的事情,不能再幹了。說明親戚的懲罰,並沒有起作用。

    當與孩子處於平等和善的狀態,孩子對於大人的所傳授的社會生活技能,才會吸收的更好。也更能認可大人的普世態度。

    孩子做錯了,怎麼辦

    尋找不良行為的密碼

    孩子出現不良行為,一定是由於大人不瞭解其內心,孩子最渴望的是要歸屬感和價值感,他們天真的以為,可以通過錯誤行為來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這也正是孩子可愛之處。

    《正面管教》把不良行為分為以下4種情況:尋求權力、尋求關注、報復、自暴自棄。

    如果是尋求權力:對大人進行言語頂撞來挑戰權力,就不聽你的,你會怎樣?

    如果是尋求關注:聽大人的話,制止行為,一會又開始之前的行為,來引起關注。

    如果是報復:大人罵他,他罵回來,打他,他打回來。

    如果是自暴自棄:總是認為自己這個不行那也不行。

    針對密碼,採取有效措施

    當大人對孩子的行為反應是生氣、失望時:當要求停止行為時,孩子的情緒反應如何。這兩條線索,可以提示,孩子的錯誤行為屬於哪一種。

    如果是尋求權力:退出權力之爭,雙方冷靜下來。

    如果是尋求關注:給孩子一個微笑或是擁抱

    如果是報復:保持友善態度,等待孩子冷靜下來。

    如果是自暴自棄:幫助孩子完成簡單任務,建立自信心。

    這樣鼓勵孩子

    《正面管教》一書提到: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很多大人擅長懲罰,而不知在什麼情況下鼓勵孩子,有的大人認為在做的好的時候,就說:“真棒!”是在鼓勵孩子。

    非衝突時間,給予鼓勵

    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時,我們很容易立刻說教,而其實,在過了冷靜期後,再用“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有很多不理解…”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而不是責備的語氣。

    轉移不良行為

    孩子總是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可以讓孩子把這種力量用在幫忙收拾家務上。孩子一下車就愛亂跑,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我會讓他幫我拿力所能及的東西。

    教孩子正確看待犯錯

    對於犯錯,孩子總會有種羞恥感。要讓孩子知道,人都會犯錯,沒有完美的人。如果把錯誤用開玩笑的方式說出來,更能讓孩子認為犯錯沒什麼大不了,大人同樣會犯錯。

    比如:花盆被你摔得真有創意啊;媽媽這次的報告出現了一個錯誤,受到領導批評了。 在和善的氛圍中長大,沒有責難和懲罰,這對家長識別孩子的不良行為,和正確引導,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家長學習正面管教的方法。在這樣不懲罰不驕縱的管教方法中長大,孩子知道底線在哪裡,可以成為自己的小主人,不被外界所左右。

  • 10 # 愛心理愛生活

    我的一篇文章有探討過這個問題:

    http://mp.toutiao.com/preview_article/?pgc_id=6730198655266980359

    批評孩子,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於時間點。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犯錯後,立馬批評教育。這樣做的壞處是,孩子下次再闖禍,可能就不願意告訴家長了。

    犯錯後的孩子本身心理就焦慮不安、非常脆弱,這時候批評很有可能引起他更大的內疚、氣餒、憤怒,不但起不到促使孩子反思的效果,很有可能會對孩子形成“強化條件作用”,下次犯錯他就更願意自己應付、不願意告訴家長這是非常危險的。

    一個誇張的例子是:一個小姑娘曾經因為身上的摔傷被爸媽罵,後來有一天她第一次來例假了,自己嚇得要命,也不敢告訴爸媽,瞞了半年多,還是學校的生活老師發現了,告訴了家長,爸媽這才知道。

    所以孩子犯錯,先要用支援他、鼓勵他,應對困難、彌補錯誤。在事情過去一段時間後再跟他溝通,這時候他的情緒穩定、且感激你幫助了他,會更聽得進去,更能幫助他反思、學習、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蠟和不打蠟的汽車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