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東說話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都知道,寫的內容是什麼?前言

    在古代沒有手機、相機、錄影機這些玩藝兒,無法儲存光影,任何人事過去就過去了,水過了無痕。這對古人來說莫不是一大遺憾。任你是富有四海、權傾天下、風華絕代,擁有人世間一切最美好的東西,可光陰如白駒過隙,繁華不過一瞬,一回頭什麼也抓不住、留不下,人是極其戀舊的動物,而記憶又是極不可靠的朋友,想想吧!多麼感傷。所以古人瘋狂的寫字,他們把文字題在廟宇的壁上、寫在芭蕉葉上、衣物上、竹簡上、木頭上、水上......他們把文字刻進石頭裡、木頭裡,刻在血肉裡......其實這麼做我能理解,這一切不過是把無法彌補的遺憾都傾訴於筆端、給自己給後來人留下點念想而已。

    書法,古人把這門功課做到了極致。如果你想要去研究書法,閉關修煉或是開館授課,以期名揚天下,各位可以去翻閱崔瑗《草書勢》、蔡邕《纂勢》、劉邵《飛白勢》、衛恆《四體書勢》、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唐李嗣真《書後品》、張懷瓘《書斷》、朱長文《續書斷》、虞世南《筆髓論》、孫過庭《書譜》等傳世著作,遍覽臨摹列朝列代各大名家的法帖碑拓,再經歷數十年艱苦錘鍊,也許窺其門徑略能有所成就。在當下這個筆墨紙硯世人都認不全的時代,難度也可想而知了。這個話題不在今天討論的範疇,就此打住。

    文人雅集是有極高標準的,“書聖”王羲之給後人打個樣

    今天的文化界人士也熱衷舉辦各式各樣的研討會、沙龍之類的,美其名曰:文人雅集。什麼是文人雅集,古人是有著極高標準的,不但你要會曲水流觴、能賦詩、模樣長得還得不那麼討人厭,胸懷、見識、人品樣樣都要好,關鍵這一切不是刻意而為之,合乎天然之美趣。如何成功舉辦一次高逼格的文人雅集,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先生就給我們打了樣。這一天定格在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節。對於王羲之先生來說,這一天之前或之後的其他日子,世人都可以pass不記,但是這一天得牢牢記住,千年以後你依然可以身臨其境,瞭解那裡發生了什麼。這要從他寫的《蘭亭集序》說起。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節,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參會的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及王氏子侄等四十二人。初春天氣,又是節事,大家興致都很高,飲酒賦詩,各抒己見。會上集結了三十七首詩,十五個沒寫出詩的個個都罰了酒。大家都推舉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先生為詩集作個序,以紀念這個難忘的盛會。這就進入到會議的高潮環節,此時有些醉意的王羲之先生,在眾人的簇擁下拿起筆一揮而就寫了一篇序言,他的文筆如此美妙,像電影鏡頭一樣記錄了當天發生的情景,人生歡樂如此短暫,寫到動情處王羲之先生內心有了極大的波瀾,不覺悲從中來,他塗掉幾個字重新書寫,一共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集序》,又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節,蘭亭雅集的故事情節完美定格,永遠成為中中國人心頭最美的那一幀圖畫。

    王羲之《蘭亭集序》寫了什麼:超越三際,以哲人的清醒發出了一聲喟嘆

    我們先不談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書法藝術之超逸高妙,就《蘭亭集序》文字來說,這也是一篇文學價值極高的散文作品。我初讀《蘭亭集序》時即為其文字著迷,默誦日久,體會越深。蘭亭雅集畢竟是人生中一件極快樂的事情,王羲之先生開始寫時間、地點,周圍美妙的景物,當天的天氣,以及人們在聚會時做的事情,這些都帶有記錄的意味,他的筆調是愉悅而輕快的。而他又是一個極智慧極曠達的人,很快就由這快樂時光的短暫易逝轉而感傷生命的短暫易逝,人總是要老死的,不管你是個什麼樣的人,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你所經歷的這一切很快就成為過去式,一去不復返,連哀嘆一聲都來不及。王羲之先生對時間的描述無疑是客觀的,他從小我寫到大我,突破了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三維的束縛,幾乎是站在全人類的高度,發出了一聲喟嘆。晉人崇尚清談,多以老莊思想為宗,談玄論道,不重視現實生活,對死亡也不太當回事。王羲之提出“死生亦大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樣的觀點,在魏晉那個時代是清醒的、是振聾發聵的,是有遠見卓識的。

    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書法之美:隨手草稿瞬間定格,道法自然,天然神妙

    歡迎各位又來到了梁山好漢排座次的節目時間,王羲之先生的《蘭亭集序》是古今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這個名頭如此響亮,世人談論極多,以至於凡是寫中國字的人,沒有不知道《蘭亭》的。去看王羲之《蘭亭集序》、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東坡《寒食帖》,會發現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像是草稿,急就章,行文間有塗抹更改,觀眾們隔著時空似乎能感受到書寫者剎那間情緒上的喜悲,彷彿能觸控書寫者靈魂裡的涼熱。這裡可窺見中中國人的審美觀,更喜歡活潑自然有靈魂溫度的藝術形式。《蘭亭集序》的書法是在王羲之醉酒狀態下一揮而就完成的,可以說是心契冥通,靈感神遇,王羲之酒醒之後數次臨摹,都寫不出原稿的神韻,自認為是有神助而成。古人對右軍書法的品評有:“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花落紙,將動風采。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為,非世人之所學”

    我們今天還能看到“唐人五大摹本”,已經很是難得了,這也是一種幸福。至於真跡之神韻,諸君就自行腦補吧!

    《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曆內府藏印,亦稱“天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後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身灑落,深得蘭亭神韻。褚遂良臨另一個蘭亭序摹本—黃絹本,因第四行“領”上加“山”,故又稱“領字從山本蘭亭”《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定武本》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臨本,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曆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僅有拓本傳世,此本為原石拓本,是定武蘭亭刻本中最珍貴的版本。

    現代雖然有了手機、照相機、錄影機這些東西,人生的不同時刻可以留影紀念,但是人心反倒是更空虛了。時間依舊迅疾,水過了無痕,我們依然時刻要面對生死之壁。忙忙碌碌之中,已經很少人靜下心來,感受風過掌心,感受生命中一個個微妙的瞬間。其實《蘭亭》之美已經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了,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2 # 糖友日記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王道從子王曠子。曾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王右軍”。他在鍾繇的基礎上,吸收民間流行的行草筆法,精研體勢,增損古法,整合改造,融匯貫通,從而創出了一種研美流變得新書風,即所謂的“今體”,把行草書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也因此被譽為“書聖”。

    公元353年,即穆帝永和元年,王羲之與一群文人雅士會於紹興蘭亭,飲酒賦詩中趁興寫下蘭亭序,全序28行,324字。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

    作者在敘事初,講了和朋友在美妙的風景裡“修契事”,此景此情,“信開樂也”。而後由樂而悲,而痛,感慨人生之短暫,人類之渺小,世事之莫測。蘭亭相聚,參與者即興賦詩,後人紀錄留下來了三十多首,在一本《蘭亭詩集》裡。我記不得在哪裡看到過這本詩集,現在想找,卻無從下手,十分遺憾。

  • 3 # 淨心修道

    東晉穆帝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攜同名士孫綽,謝安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歡聚水邊洗濯,以消除不祥〉。士子名流,飲酒賦詩,合成一集。王羲之為其寫下了《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紀年〉。暮春的三月三日這一天,老少歡聚在蘭亭。這裡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澈的激流,環繞左右。

    是日,天氣清朗,和風煦煦,空氣清新,眾人依次列坐。把盛滿酒的杯子放在曲水上,任其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飲酒,仰首觀看宇宙之廣大,低頭看萬物之繁盛,馳騁暇想,暢心悅目,快樂無比!

    人生在世,俯仰之間,便是百年。把自己的志向傾吐出來,藉助外物,寄託志趣,放縱情懷,超越形體的侷限。一生的追求與捨棄,千差萬別。性情的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遇到高興的事情,心情愉快,不知衰老己經到來。

    得到的東西厭倦以後,隨著事物的發展、感情也隨著產生變化,慨嘆也隨之而生。何況壽命的長短,遵循自然的規律,都將歸於結束。古人說死生大事,豈不使人悲痛。

    每次看到前人引發的感概,就像符契一樣相合。面對前人的文章,末嘗不悲傷嘆息。知道把生和死看成一樣的說法是虛妄的,長壽和短命的人看成同樣的見解,也是荒謬的。

    後人看現在,也像今人看往昔,多麼可悲!今日把聚會人的詩作,記敘,抄錄。雖然時代變化,世事不同,而引發的情感緣由,後人讀之,也會對這些詩文產生同樣的感概吧!

    王羲之的文才可見一斑,聲情並茂,才氣斐然,可因書法成就巨大,被遮掩了吧!

  • 4 # 玉山話語

    《蘭亭集序》寫的是人生的樂與悲。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什麼是樂?“人之相與”是樂。人與人相交往,不管是靜態的,“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還是動態的,“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意氣相投,相互呼應,快樂無比。

    蘭亭雅集便是動態的交往,一班文人雅士,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間流觴曲水,詩酒唱和,馳騁胸懷,“信可樂也”。作者又想到,靜態的交往,也是快樂的。不管你追求哪一種交往方式,實現的時候都快樂,甚至快樂到“不知老之將至”。

    什麼是悲?“俯仰一世”是悲。一俯一仰的片刻之間,一輩子就過去了。曾經的快樂場景,轉眼變成舊跡,讓人深深慨嘆。人生太短暫了,死亡是非常重大的事。那種用虛無的態度看待人生的做法,是錯誤的。

    今日蘭亭雅集的快樂,也會轉眼變成舊跡。怎樣留下快樂?只有寄託於文字的神祕力量,記下今日的盛況,今日的詩文,留待後世知音。

    認真地對待人生,享受“人之相與”的快樂;寄望文字魔力,以抵抗“俯仰一世”的悲傷。擁抱快樂,反抗悲傷,這就是《蘭亭集序》要說的話。

  • 5 # 臨河再敘

    《蘭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以上是蘭亭序全文。

    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

    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裡就是哪裡。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塗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歷史背景: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 6 # 教書拾趣

    其實這都和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有關。農曆三月三,上巳節,在古代尤其是魏晉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人們在這一天到水邊沐浴,以洗去不祥,稱為“修禊”“祓禊”等,後來又增加了郊遊、宴飲、祭祀等內容。所以《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記錄了這次集會。。《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據說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狀態下揮毫而就,寫得行雲流水,出神入化,有如神仙相助,被中國曆代書法學者奉為極品。據說王羲之酒醒後,再去臨摹。卻再也寫不出原版的神韻來了。

  • 7 # 曾仕強學者

    由蘭亭美景引發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富了就不捱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