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崧

    應該說,在大量的紙張運用之前,都會節約資源,只刻寫最重要的部分便於低成本的流傳,相關解說全靠傳播者。

    但是,傳播者能夠說幾次?竹簡帛書卻又能傳播多少次傳播多久?

    傳播到後面,相關內容的複述越來越少,因為記憶的誤差會越來越大。

    最後,僅憑無法變化的竹簡帛書的記載進行準確傳播而已。

    客觀條件如此,把我們當古人去做,也很難比他們更好。

    古今之人,智慧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一步步登上來而已,又如何能夠埋怨古人呢?

  • 2 # 使用者shlsuo

    教條也是實踐總結的規律。只要靈活運用,不要千篇一律,在某些方面也有可取之處,不能一概否定。但一切事物總有其發展的環境性和時間性,不要死搬硬推,在特定的事態上教條的經驗也是會出效益的。

    不會寫那麼長的議文,只舉個例子:華人吃飯都喜歡用筷子,孩子開始學吃飯時父母就開始教他如何拿筷子夾東西,如果喝湯,又要教他如何平穩地拿湯匙舀湯,時間甚至要花費一年。但如果孩子不這樣學,單用湯匙,既可食飯,又可喝湯,難道就不行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訊號增強器安裝室外怎麼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