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木快快刀

    建昌即今天的四川西昌。

    建昌之戰即1679年10月至1681年7月,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亂”中,清軍將領趙良棟部收復重鎮建昌(西昌),打通川滇通道之作戰。

    此戰是清軍和三藩的最後一次決戰。

    建昌之復得,使清軍打通了自川入滇的通道。隨後,趙良棟率部由建昌南下,截斷昆明糧道,渡過金沙江,進入雲南,吳軍出降。

  • 2 # 霧月羽

    建昌之戰始於清康熙十八年十月(公元1679年)至清康熙二十年七月(公元1681年),這場戰役由清初名將趙良棟率部收復重鎮建昌(今西昌),此戰打通了自川入滇的通道,也是清與吳周之間的最後一次決戰,此戰之後吳三桂建立的大周徹底走向崩潰。

    清初名將趙良棟

  • 3 # 言情九日

    建昌之戰發生在三藩之亂末期,耿精忠、尚之信都已被朝廷剿滅或招撫,只剩下吳三桂的軍隊跟清軍交戰,吳三桂死後,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番繼承王位繼續跟朝廷相抗衡。康熙二十年在清初名將趙良棟的帶領下清軍大勝吳軍,李芳述部收復建昌。這也是清朝和三藩的最後一次決戰,此戰過後,清朝打通了四川往雲南進軍的通道,為朝廷平定三藩之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3個月後,清軍幾路大軍會師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番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結束。

  • 4 # 論史

    所謂的“建昌之戰”是發生在三藩之亂的末期,這場發生在康熙十九年的戰役是吳世璠勢力(洪化政權)的垂死掙扎一戰,為了改變被滅的命運而被迫發動反攻,當然最後結果肯定是不出意外的歸於失敗了,畢竟在那個時候清廷的軍事力量佔有絕對優勢,能成功就怪了!總結一下:這場會戰是吳藩大勢已去下的困獸猶鬥。

    我們先來看看康熙十九年前的戰爭形勢,對洪化政權那是相當不利。

    從“外交”環境來說,吳藩勢力的兩個盟友(也可以說是豬隊友),早在康熙十六年就已經接受清廷的招撫,不再和清廷做對,尚之信騎牆於吳、清之間,而耿精忠則比尚之信更進一步,投子認輸後,還幫清廷打仗,一起懟臺灣地區的鄭經勢力,乾脆幫助清廷看起了東大門,也就是說從康熙十六年後,吳藩勢力只有孤身一人和清廷打滿全場,這就是傳說中的孤掌難鳴。

    從內政和戰爭形勢來說,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眼看形勢江河日下死去。對吳藩來說這事態更是急轉直下,首先郭壯圖、胡國柱等人圍繞著吳世璠繼統的問題展開了新一輪的內鬥,造成了嚴重的內耗。可以說自吳三桂死後,就已經呈現出了樹倒猢猻散的的場面,三軍奪氣,毫無鬥志。清廷聞知吳三桂死後,遂加緊攻勢,“渠魁既隕,賊必內變,諸路將軍宜乘時各統大兵,分路進剿”

    康熙十八年正月,嶽州城守將吳應麒眼看著城內糧草不支,棄城遁走,其後吳軍全面潰敗。清廷於康熙十九年三月收復湖南全境。而也正是在康熙十九年,清廷綠營將領趙良棟、王進寶兩人,分別攻破了成都和保寧,又敗胡國柱於建昌。與此同時,圖海收復興安,將軍佛尼勒收復永寧和馬湖,湖廣提督徐治都收復夔州、重慶,四川全境被清廷拿下。而早在康熙十八年,清軍擊敗吳軍,攻克桂林、太平府、柳州等地,廣西遂告平定

    由此可見,在建昌之戰前,形勢對洪化政權已經極端不利,吳藩勢力地盤只有雲、貴兩地。清廷決策三路進兵雲貴,給予洪化政權最後一擊。由貝子章泰和湖廣總督蔡毓榮組成的中路軍,由湖南沅州集結,直撲貴州;都統賴塔統率廣西滿、漢軍隊為東路軍由廣西直取雲南;雲貴總督趙良棟率領四川、陝西滿、漢大軍及綠營兵,先取遵義,後進貴州。三路大軍,最後會師於雲南昆明,聯合搞死吳藩勢力。

    所以,對洪化政權來說,呆坐著肯定是要坐以待斃的,急需發動一場進攻來牽制一下清軍的攻勢,使之不得進軍雲、貴,這就有了洪化政權出兵四川建昌地區的操作,吳軍率先拉開了“建昌之戰”的序幕。

    《皇朝武功紀盛·卷一》:先是,賊因官兵進剿,欲分我兵力,遣胡國柱、夏國相、馬寶等分陷建昌、敘州、永寧、馬湖諸處,又嗾譚洪、彭時亨再叛,擾夔、烏間。

    此次事發倉促,不僅吳軍猛烈進攻,就是原本降清的譚洪、彭時亨也再次叛亂,趙良棟聞訊派遣朱衣客帥兵8000往復建昌,朱衣客兵力不敵,退還雅州,“與賊戰弗勝,退駐雅州”。為這事趙良棟還招致了王進寶的彈劾。

    這件事被清廷最高層知曉後,康熙皇帝做了三個方面的部署:

    第一、立刻下詔旨,調節王進寶和趙良棟的矛盾,詔旨太長,大家自看,歌詞大意就是:你們都是朕的有功之臣,都是要加官進爵的,你們不要再鬧了,“二人功績,俱著封疆”,現在“互訐奏章,俱行發還,概不究問”,都啥時候了,別鬧,上陣殺敵了。

    第二、立刻著手組織反攻,原西路軍立刻停止向雲貴進軍,由趙良棟為總指揮,徐治都和將軍噶爾漢配合趙良棟專力解決四川戰事,王進寶扼守保寧,以免事態擴大。

    第三、由賴塔和章泰統率的東路軍和中路軍仍然按原定計劃出師,一方面推進對雲、貴的攻勢,另一方面,雲貴戰事一旦啟動,直搗洪化政權的老巢,不失為“圍魏救趙”之計,吳軍在四川的兵力必然全線回防,降低趙良棟的軍事壓力,“今賊以全力逼犯四川,若從廣西南寧,湖廣沅州進取貴州,則寇蜀之賊必潰”

    於是,兩路清軍於康熙十九年十月發動進攻,康熙二十年二月,經過迭番戰鬥,推進至昆明,並四面包圍。而在四川的吳軍聽說清軍的中路軍、東路軍已向雲、貴推進,驚慌失措,慌忙回師,而趙良棟也在正面加緊進攻,吳軍所佔的包括建昌在內的四川地方全部吐出,四川吳軍在趙良棟的打擊下,幾乎喪盡,無人能至雲南救援。

    《聖武記·卷二》:至是,省城危急,盡調川賊回救。趙良棟率諸將分路躡擊,或死或潰降,無一援兵得至滇城者。

    以上就是建昌會戰的前因後果,之所以能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一方面是由於趙良棟在前線奮勇作戰,苦撐危局。另一方面,東路軍和中路軍對雲、貴的攻勢讓在四川的吳軍陣腳大亂,有力的配合了趙良棟的作戰。而這場戰役的意義有二:第一、完全消耗了吳軍在四川的主力,策應了清軍對雲南省城的攻勢。第二、打通了西路軍進攻雲南的通道。

    說實話,建昌之戰對於吳軍來說已經是必敗之戰了,此時洪化政權早已是日薄西山,兵力加上後勤人員最多隻有10多萬,而據《清聖祖實錄》記載,清軍的三路大軍加後勤人員加起來有40多萬人,“再征討雲南時,滿漢官兵合計四十餘萬”,清軍優勢過於明顯,對洪化政權來說,這建昌會戰打不打真的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

    原本打算出兵四川緩解一下雲、貴的壓力,結果是什麼?就兩個:首先、昆明被清廷的東路軍、中路軍圍的水洩不通,飢困之下不得不投降,即便是趙良棟的西路軍不到,昆明到最後也得被攻破。其次、在四川僅剩的野戰部隊被清軍全部殲滅。到頭來還是實力不行走向滅亡了。

    引用文獻:《清聖祖實錄》、《清史列傳》、《皇朝武功紀盛》、《聖武記》、《平滇始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人上戰場,拿槍能不能打到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