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31134240808

    驛路梨花》寫作背景

    作者從1950年春,隨軍進入雲南以來,三十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那裡生活。“文革”中入獄7年,“梨花”是他出獄後的第一部作品,寫《驛路梨花》是在被迫擱筆多年後的1977年秋。那時,黨中央重新提出了學習雷鋒。

    作者想起了邊疆許許多多樸實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經見過的那深山大嶺裡的小茅屋,默默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為了後來的旅客,臨行前都要給小茅屋做點事的先行者。

    在經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後,當真誠地面對雲南邊疆的純樸的少數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不禁表達了自己對過去的想法。《驛路梨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作者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

    《驛路梨花》一文選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文體為小說。文章共37個自然段,稱呼為第一人稱。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

    這篇文章是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的,全文以“我”和老餘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透過與之相關的幾件小事,表現了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熱情歌頌人民群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題臨安邸的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