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笑的向日葵

    五音戲原名為“肘鼓子”,起源於山東章丘、歷程一帶,流行於山東中部的濟南、淄博及周邊地區。從它的產生、發展到最後的定型大致經歷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戲三個時期。距今已有三百年曆史,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音戲的唱詞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唱詞多采用方言、歇後語、倒裝句,語言風格親切、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其唱腔婉轉、嫵媚,主要以板腔為主。值得關注的是,五音戲的基本板式分為悠板、二不應、雞刨爪、散板四種,劇種特色也是由這些板式變化而成。它的表演腳色以二小戲(小旦、小生)、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為主,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

    早期五音戲只用打擊樂伴奏,以大鑼、小鑼、鼓、板、小錢等樂器為主,演出時僅用一套簡單的鑼鼓經,形式單調、表現力弱。後來逐漸加入了二胡、月琴、小提琴、板胡、中胡、三絃、琵琶、笛、嗩吶以及高胡等樂器。

    《牆頭記》《王小二趕腳》《綵樓記》《王二姐思夫》《拐磨子》《趙美蓉觀燈》《王定保借當》《王林休妻》《鄉里媽媽》《王婆說媒》《張四姐落凡》《松林會》《親家頂嘴》《安安送米》等為其代表劇目。

    五音戲的劇目多以家庭倫理道德和當地婦女的生活狀態為題材,地方特色濃郁,方言淳樸自然,娛樂性強,易引起觀眾共鳴,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3小時火車買硬臥還是硬座如果是你你買哪個?說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