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上中學時,曾鬧過一個笑話。
老師在講文言文,讓我說出裡面的通假字。
我沒有好好預習,自然不知道。心想,花有假的,頭髮有假的,怎麼字還有假的?還同假的?不回答吧,怕老師責備。
就瞎說了。結果,鬨堂大笑。說的啥,保密。
後來,知道了通假字是怎麼回事。
通假字就是用讀音和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說白了,就是通用,借代。
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沈醉不知歸路,中的“沈”就是“沉”。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有本字,幹嘛還用其他的字借代?
那是因為古代造出一個字來表達一個意思,可在具體應用中思維還在形成階段,也就是說還沒形成規律,即可以用這個字,也可以用那個字來表達意思。這就是通假字的來歷。
比如,古人在寫文章或者詩詞的時候,寫著寫著,欸,有一個字模稜兩可,用這個字也行,用那個字也行,順手,寫文章的人就用了一個。至於用哪個字形字音相近的,全憑作者喜好。不像我們現代這麼嚴格。
可能有的作者喜歡用通假字,覺得這樣寫高古。可是,這樣容易引起錯誤的解讀,所以,我覺得還是不用通假字好。
記得我上中學時,曾鬧過一個笑話。
老師在講文言文,讓我說出裡面的通假字。
我沒有好好預習,自然不知道。心想,花有假的,頭髮有假的,怎麼字還有假的?還同假的?不回答吧,怕老師責備。
就瞎說了。結果,鬨堂大笑。說的啥,保密。
後來,知道了通假字是怎麼回事。
通假字就是用讀音和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說白了,就是通用,借代。
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沈醉不知歸路,中的“沈”就是“沉”。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有本字,幹嘛還用其他的字借代?
那是因為古代造出一個字來表達一個意思,可在具體應用中思維還在形成階段,也就是說還沒形成規律,即可以用這個字,也可以用那個字來表達意思。這就是通假字的來歷。
比如,古人在寫文章或者詩詞的時候,寫著寫著,欸,有一個字模稜兩可,用這個字也行,用那個字也行,順手,寫文章的人就用了一個。至於用哪個字形字音相近的,全憑作者喜好。不像我們現代這麼嚴格。
瞭解了通假字的來歷,我認為現代人寫詩詞完全沒有必要用通假字。因為,現代文字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所用的字應有盡有,沒必要再用通假字了。可能有的作者喜歡用通假字,覺得這樣寫高古。可是,這樣容易引起錯誤的解讀,所以,我覺得還是不用通假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