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97800786232

    因三峽大壩沒有魚類洄游通道,所以在大壩截流後,三峽庫區原有的四大家魚產卵場消失了。中下游的水文、河床、溼地格局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而大家知道,一些魚類在固定的時節是會你牛而上,洄游到“老家”產卵的。那麼在面對118米高,落差113米的三峽大壩,下游的魚是怎麼“回老家”的呢?

    首先要表明的是,在如此大的落差下,中下游的魚憑自己是根本遊不上去的。如果放任不管,就會對魚類的生存繁衍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如中華鱘的繁殖就因此耽誤了繁衍時間,從長江回到大海後,粗活率降低了。

    因此,有關方面用了以下這些方法,讓下游的魚也能透過另一種方法,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更好地繁殖。

    第一個是建立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將珍惜的魚類保護起來,用人工的方式救助、培育、馴養,以避免滅絕的危機。

    第二個是建造魚梯,在大壩的兩端修建一種連續性階梯式的水槽,此時要洄游繁殖產卵的魚就可以利用魚梯,一梯一梯往上奮力遊,一直遊過三峽大壩,回到老家。

    第三個是經過人工繁殖後,再進行放流。就是說先用人工繁殖配出魚苗,再放到傳統的產卵地,這樣魚就可以正常遷移了。這種方法,可以將大壩的對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第四個是用大壩進行生態調節,比如人工製造洪峰來刺激魚類的繁衍等等。人為的“發大水”也可以讓魚加快繁殖,增加一定的數量,以目前來說,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級電子工程師怎麼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