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24K金
-
2 # 收集者聯盟
現代核磁技術 在有機化學中的實際應用 ; 核磁共振方法以其技術手段多樣化、提供資訊豐富, 對樣品無破壞性等受關注。自194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F.Block)和哈佛大學(E.M.Purcell)各自獨立發現核磁共振現象以來,其理論和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並且很快從物理學實驗室滲透到化學、生物、地質、醫療以及材料等學科的科研、生產教學活動中。如今,核磁共振已形成為一門具有完整理論和多方向(液體、固體、生物、成像)的新學科。;1940s 核磁共振的起步階段 核磁共振現象的發現、物理研究、理論成熟
核磁是研究處於磁場中的原子核對射頻輻射的吸收,它是對各種有機物&無機物的成分結構進行定性分析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時亦可進行定量分析。
在強磁場中,原子核發生自旋能級分裂,當吸收外來電磁輻射時,將發生核自旋能級的躍遷----產生所謂的NMR現象。
核磁共振產生條件:
a.核要有自旋(磁性核,I>0)
b.有外磁場,使自旋核能級裂分
c.照射頻率與外磁場的比值:ν/H0=γ/2π
化學位移(δ):在照射頻率確定時,同種核因在分子中的化學環境不同而在不同共振磁場強度下顯示吸收峰的現象。
化學位移的表示方法
a.位移的標準:沒有完全裸露的氫核,所以沒有絕對的標準。相對標準:四甲基矽烷 (TMS):Si(CH3)4 作內標,δTM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