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17517446730

    人之初:人剛出生的時候。

    一、出處

    宋代·王應麟《三字經》

    二、原文(選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三、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0l是什麼意思車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