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留洛夫1827年赴龐貝古城遺址考察,於1833年完成了名作《龐貝的末日》,為他和俄國贏得了聲譽。
1827年布留洛夫隨建築考古隊赴龐貝遺址考察,這是一座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時被吞沒的羅馬古城。布留洛夫站在這自然的廢墟上,腦海中浮現出處於動盪的俄羅斯祖國。於是誕生了創作這幅畫的構思--從真實的自然事件中去描繪歷史變遷事件中人們經歷的災難和心態。畫家意在透過對“末日”這種驚心動魄的主題的描繪,揭示了人們在禍害降臨時所表現出的人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質--互相幫助和關懷。
這幅畫的立意正如赫爾岑所說是:“非常自然地在俄羅斯畫家的心靈中成長起來的。”畫家從古典主義創作方法出發,吸收現實主義因素:虛構的場面、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和矯揉造作的人物組合。畫家將這一切自然地安排在一個真實可信的環境之中。畫中描繪了火山爆發的瞬間,天崩地裂,火山灰夾著岩漿如傾盆大雨一般從天而降,宏偉的建築即將潰崩,雕像將從屋頂傾落,喪魂落魄的人群忙於逃命,背景的火山噴發著閃電般的猙獰火焰,吞食著周圍的一切。
這充滿動勢的構圖、強烈的明暗光色對比、人物的痙攣性的動作、他們驚恐的神態及絕望的表情,都加強了畫中的悲劇性效果。畫家表面上畫的是龐貝末日,實際上暗示著自己祖國俄羅斯的歷史變遷,為了表明這不是歷史上的悲劇,而是俄國社會現實,他有意將自己的形象畫在左面亮區一組人物當中,頭上頂著油畫箱的年輕人正是畫家自己,表明祖國的社會動盪正是畫家親身經歷的事件。《龐貝的末日》完成於1833年,1834年在義大利米蘭展出時轟動了整個社會,爾後赴巴黎震動畫壇,最後回到彼得堡,表明俄羅斯美術的凱旋。
布留洛夫1827年赴龐貝古城遺址考察,於1833年完成了名作《龐貝的末日》,為他和俄國贏得了聲譽。
1827年布留洛夫隨建築考古隊赴龐貝遺址考察,這是一座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時被吞沒的羅馬古城。布留洛夫站在這自然的廢墟上,腦海中浮現出處於動盪的俄羅斯祖國。於是誕生了創作這幅畫的構思--從真實的自然事件中去描繪歷史變遷事件中人們經歷的災難和心態。畫家意在透過對“末日”這種驚心動魄的主題的描繪,揭示了人們在禍害降臨時所表現出的人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質--互相幫助和關懷。
這幅畫的立意正如赫爾岑所說是:“非常自然地在俄羅斯畫家的心靈中成長起來的。”畫家從古典主義創作方法出發,吸收現實主義因素:虛構的場面、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和矯揉造作的人物組合。畫家將這一切自然地安排在一個真實可信的環境之中。畫中描繪了火山爆發的瞬間,天崩地裂,火山灰夾著岩漿如傾盆大雨一般從天而降,宏偉的建築即將潰崩,雕像將從屋頂傾落,喪魂落魄的人群忙於逃命,背景的火山噴發著閃電般的猙獰火焰,吞食著周圍的一切。
這充滿動勢的構圖、強烈的明暗光色對比、人物的痙攣性的動作、他們驚恐的神態及絕望的表情,都加強了畫中的悲劇性效果。畫家表面上畫的是龐貝末日,實際上暗示著自己祖國俄羅斯的歷史變遷,為了表明這不是歷史上的悲劇,而是俄國社會現實,他有意將自己的形象畫在左面亮區一組人物當中,頭上頂著油畫箱的年輕人正是畫家自己,表明祖國的社會動盪正是畫家親身經歷的事件。《龐貝的末日》完成於1833年,1834年在義大利米蘭展出時轟動了整個社會,爾後赴巴黎震動畫壇,最後回到彼得堡,表明俄羅斯美術的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