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當然是新加坡的模式更好,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兼顧了民生和商業化發展。
新加坡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建國初期就成立了建屋發展局HDB,在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下在全島各地大力建設政府組屋,然後以極大的優惠提供給本國的國民。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政策一直在延續,惠及了一代代的新加坡老百姓。與香港截然不同的是,新加坡的家庭大多不必為住房焦慮,很多在擁有了自己的組屋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還能再購買商業住房如公寓或排屋,透過合理的貸款及出租對家庭基本沒什麼太大的負擔。這點估計很多香港人會羨慕死的。
而香港目前房價高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期被幾大財團壟斷,然後過度的商業化,留給政府的民生建設空間很小,幾次填海或者利用閒置地塊建設廉價住房的政策都被議會層面給阻攔。導致香港很多人無力負擔體面一點的住房,房價之高令人咋舌。記得我有對同學夫婦早年移居香港,其中一個還是國際投行的高管。有一次他們去看了一套千尺豪宅(其實也就是100平米的公寓),房主報價1000萬港幣,他們猶豫了一下回去商量。等商量好再回頭問房主,價格漲到了1400萬港幣,只好作罷。很多年後夫婦倆乾脆搬回了新加坡,在不錯的地段買了一棟雙拼別墅,地上三層地下兩層,帶電梯帶車庫,也就花了四百多萬新幣摺合2000多萬人民幣,這中間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中國其實早年間考察過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的房地產發展模式,而且當時傾向於借鑑新加坡的。這就是所謂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由來。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操作問題及利益瓜葛,後來卻越來越倒向了香港模式。畢竟土地掛拍帶來的收入不菲,賣給商業地產利益更大,而咱們的政府又非常依賴土地財政。這就是為啥新加坡模式離我們漸行漸遠。。。
個人認為當然是新加坡的模式更好,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兼顧了民生和商業化發展。
新加坡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建國初期就成立了建屋發展局HDB,在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下在全島各地大力建設政府組屋,然後以極大的優惠提供給本國的國民。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政策一直在延續,惠及了一代代的新加坡老百姓。與香港截然不同的是,新加坡的家庭大多不必為住房焦慮,很多在擁有了自己的組屋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還能再購買商業住房如公寓或排屋,透過合理的貸款及出租對家庭基本沒什麼太大的負擔。這點估計很多香港人會羨慕死的。
而香港目前房價高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期被幾大財團壟斷,然後過度的商業化,留給政府的民生建設空間很小,幾次填海或者利用閒置地塊建設廉價住房的政策都被議會層面給阻攔。導致香港很多人無力負擔體面一點的住房,房價之高令人咋舌。記得我有對同學夫婦早年移居香港,其中一個還是國際投行的高管。有一次他們去看了一套千尺豪宅(其實也就是100平米的公寓),房主報價1000萬港幣,他們猶豫了一下回去商量。等商量好再回頭問房主,價格漲到了1400萬港幣,只好作罷。很多年後夫婦倆乾脆搬回了新加坡,在不錯的地段買了一棟雙拼別墅,地上三層地下兩層,帶電梯帶車庫,也就花了四百多萬新幣摺合2000多萬人民幣,這中間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中國其實早年間考察過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的房地產發展模式,而且當時傾向於借鑑新加坡的。這就是所謂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由來。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操作問題及利益瓜葛,後來卻越來越倒向了香港模式。畢竟土地掛拍帶來的收入不菲,賣給商業地產利益更大,而咱們的政府又非常依賴土地財政。這就是為啥新加坡模式離我們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