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古代沒有手機和電腦,而且就算是文人,讀的書字號也普遍比咱們現在大的多,因此古代患上近視的可能性要小很多,但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宣傳之下,用功刻苦導致近視,或者先天有近視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歐陽修,就在其中年患上了比較嚴重的近視,當然了,人家是高官,視力不好就讓人讀書給自己聽,減少了用眼疲勞的可能性。

    古代醫學界對於近視也給予了高度重視,比如孫思邈就針對恢復視力這方面研究出了多種藥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提出了蕪清花可以治療“”“虛勞眼暗”,但治療效果嘛就難說了。

    近視眼鏡傳入中國是在明朝初年,不過大多來自西域,價格昂貴,基本上只有達官顯貴才能高價購入眼鏡,而且在當時的等級制度下,眼鏡也不能隨時帶,比如見了上官或者皇帝,就絕對不允許戴眼鏡。

    時間到了明末,有個叫孫雲球的科學家創造性的掌握了用水晶等材料磨製眼鏡片的技術,一下子打破了眼鏡靠進口的局面,到了清朝的時候,眼鏡的價格也降到了普通的老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終於解救了那些近視眼的人們。

    對待眼鏡的態度,不同人有著不一樣的見地,比如清朝的兩位皇帝,雍正和乾隆,父子二人除了審美觀不太一樣之外,對待眼鏡的態度也是大相徑庭。

    雍正皇帝因為批改奏摺患上了近視,所以對眼鏡從基本需求到玩出了新花樣,什麼安銅勾水晶鏡,安別簪水晶眼鏡,牛角鉤茶晶眼鏡,牛角簪水晶眼鏡,玳瑁圈茶晶眼鏡等,老爺子把眼鏡當文玩兒了,走到哪都戴著眼鏡,還會把眼鏡作為賞賜給自己喜歡的大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春是一條河誰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