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20767350508

    華人移居國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已有“絲綢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東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鄉。  進入唐代,才有較多的華人定居國外,這可視為華僑史的開端

  • 2 # 使用者6649732707861

    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華人是指已經加入或者取得外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人。

    “華僑”一詞的由來

    華人民移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唐宋以前,移居國外的華人,沒有固定的稱謂。只是從秦朝開始,陸續有華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時期,移居日本的人數逐漸增加,從而日本稱他們為秦人。晉朝時期,也稱移居國外的人為漢人或僑人,《隋書?食貨志》載:“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唐宋以後,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對外貿易的擴大、交通的發達,移居國外的人數急劇增多,他們多被居住國的人民稱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載:“唐人者,諸番呼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後來他們也自稱“唐人”。如在南洋一帶,中國之物品亦多掛上“唐”字,如唐人的墓葬、唐舶、唐服、唐衫、唐山、唐文、唐人街等等。明清時期,仍多稱“唐人”、“唐山人”。“唐山”是海外遊子們對祖國的一種習慣稱呼,也有的稱為“華人”,“中華人”等。清代有“漢人”、“閩粵人”、“中華人”等稱呼,到清末以後,又有了“華民”、“華工”、“華商”、“華人”等稱謂。

    “華”與“僑”,就其中一詞的含義來說是明確的。“華”是中國的古稱,“僑”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國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鄉的人稱為“僑人”和“僑士”。隨著移居國外人數的激增,“華”“僑”二字就被聯絡在一起,用來稱呼在國外寄居、客居的華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查詢二維陣列a的最大元素及其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