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娜274910031

    二十四節氣產生開始於西周,至春秋戰國基本定型,最後完成於西漢。在自然與人類的共同進化過程中,太陽起了決定的作用,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是毋庸置疑的,幾乎所有的文明體,其對自然的認識都不會忽視太陽的作用,以農耕為生活的民族更是必須瞭解太陽的執行,來確定其生產行為。 考古發現,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的農業就以其發達的遺存告訴我們,人們的自然知識進步相應會得到體現。有學者研究認為,商代甲骨文中即可見“日至”的概念,也就是說,當時可能出現有關夏至和冬至的記載了(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沈志忠依據陳久金和夏緯英的研究認為,商人存在測定日至的可能,但是不能肯定(沈志忠:二十四節氣形成年代考,東南文化,2001年1期)。 如果說商人可能存在較高的畜牧業比重的話,那麼周人則是以農耕起家,且承續商人對日觀察的成果,所以西周時期肯定知道“兩至”,並且有也有“兩分”的概念,春秋中期,加上了四立的概念,到了戰國時期,二十四節氣理念基本形成,完整記載二十四節氣順序的則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一書中,至此,沿用至今的二十四節氣產生(沈志忠:二十四節氣形成年代考,東南文化,2001年1期)。 二十四節氣名稱中,包含四季變化、氣溫特點、雨水狀況、物候的,但中心思想是圍繞農業生產與日常生活。當然,我們必須看到,二十四節氣在西漢成型以後,其內容在不斷地豐富,在48個漢字所包含的內容之外,還應該包含數量巨大的農諺與節令,並且隨著地域的不同,內容也有所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琥珀金車配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