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晚上大醉後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伴攜手一起遊玩。出自:李白[唐代]《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釋義: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詩文,寫得像南朝人陰鏗那樣好。我也算得上是魯郡的隱士,喜愛他就像對待自家弟兄。晚上大醉後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伴攜手一起遊玩。又想到還有個隱逸的期約,便一同去尋訪城北範先生。進門後就產生高雅的興致,少年童僕也讓人感到清雅。一直到夕陽西下寒杵聲起、晚雲籠罩古城還不想分散。就如《橘頌》中的高品格之人,誰會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我們不想討論仕途的事情,而安閒沐浴於純真的友情之中。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此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當年秋天,杜甫再次來到前幾年的舊遊地魯郡(今山東兗州),而此時李白有家寄住魯郡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兩人便相約同訪魯郡城北的範十居士。兩人均作詩記述此事。李白詩為《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杜甫詩即《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全詩可分三部分。開頭六句為第一部分,敘寫作者對待李白的交情。兩人共被同行,親如弟兄。“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可見作者是應約來此歡聚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見來此已是秋天,更見二人情誼之深。中間六句為第二段,敘述兩人同尋範十隱居。“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兩句,寫造訪範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最後四句為第三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遊。
意思是:晚上大醉後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伴攜手一起遊玩。出自:李白[唐代]《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釋義: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詩文,寫得像南朝人陰鏗那樣好。我也算得上是魯郡的隱士,喜愛他就像對待自家弟兄。晚上大醉後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伴攜手一起遊玩。又想到還有個隱逸的期約,便一同去尋訪城北範先生。進門後就產生高雅的興致,少年童僕也讓人感到清雅。一直到夕陽西下寒杵聲起、晚雲籠罩古城還不想分散。就如《橘頌》中的高品格之人,誰會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我們不想討論仕途的事情,而安閒沐浴於純真的友情之中。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此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當年秋天,杜甫再次來到前幾年的舊遊地魯郡(今山東兗州),而此時李白有家寄住魯郡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兩人便相約同訪魯郡城北的範十居士。兩人均作詩記述此事。李白詩為《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杜甫詩即《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全詩可分三部分。開頭六句為第一部分,敘寫作者對待李白的交情。兩人共被同行,親如弟兄。“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可見作者是應約來此歡聚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見來此已是秋天,更見二人情誼之深。中間六句為第二段,敘述兩人同尋範十隱居。“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兩句,寫造訪範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最後四句為第三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