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步72338610
-
2 # 椒醋
詩人歸隱後心境恬靜,不與權貴交往。悠然自得地欣賞自然美景,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因此他認為這種隱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義,展示出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的心胸。“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汙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與“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句相呼應,表達了這樣的哲理:心靈既遠遠的擺脫了緝氦光教叱寄癸犀含簍世俗的束縛,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忘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一詞道出了詩人內心的悠閒,恬靜,自由;“見”字顯示詩人採菊石,不經意間與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情態。此二句妙在自己無心見山,然悠悠遠望,心與物遊,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忘我)“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此情此景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這其中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來表達呢?詩人並非真的“忘言”,只不過一切已盡在不言中了。(忘言)
忘我忘世忘言。
“忘我”體現在"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中,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隻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忘卻自身.“忘世”體現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採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已經陶醉進去,忘卻了塵俗.“忘言”體現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裡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