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巴維(威)在1980年之前原本稱為南羅得西亞,這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爾·羅茲。首都哈拉雷原名索爾茲伯裡,是塞西爾·羅茲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辛巴維(威)在班圖語中意為“石頭城”,境內已發現200多處“石頭城”遺蹟,其中“大辛巴維(威)遺址”最為著名。
2.辛巴維(威)石頭城遺址位於辛巴維(威)維多利亞堡附近的一個山谷中,是一大片石頭建築群,佔地720公頃。由於年代久遠,這座古城僅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但當年石頭城的風采雄姿仍然依稀可辨。該城佈局協調,渾然一體,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全部建築是用90多萬塊長方形的花崗石砌成,尤其令人驚歎的是這些石塊之間,沒有用膠泥之類的任何粘結物,而砌縫嚴密,經歷了七八個世紀的風雨侵蝕,依然挺拔牢固。
3.石頭城遺址的建築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在一片開闊地帶上的一座橢圓形圍城,又稱為“大圍場”,是遺址的主體;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山上的“衛城”。
4.“大圍場”四周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圍牆,圍牆內還築有一道內牆,呈半圓形,長約90米。這些橢圓形建築物都是當年部落酋長們的妻室和隨從的居住用房。此外,還有一座著名的圓錐形實心塔,高達15米,這是當年皇室用來祭祀用的石塔。
5.“衛城”建於一座石壁陡峭、地形險要的小石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圍牆,依山傍崖,蜿蜒而下。圍牆上只開一個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石門,大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勢,從“衛城”上可以俯瞰“大圍場”。
6.從遺址的整個佈局來看,“衛城”是作防禦用的,是護衛“大圍場”的屏障;從遺址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來看,這裡原是一座相當繁華的城市。後來可能由於生產衰落和遭受災害,被迫遷移而廢棄。
1.辛巴維(威)在1980年之前原本稱為南羅得西亞,這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爾·羅茲。首都哈拉雷原名索爾茲伯裡,是塞西爾·羅茲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辛巴維(威)在班圖語中意為“石頭城”,境內已發現200多處“石頭城”遺蹟,其中“大辛巴維(威)遺址”最為著名。
2.辛巴維(威)石頭城遺址位於辛巴維(威)維多利亞堡附近的一個山谷中,是一大片石頭建築群,佔地720公頃。由於年代久遠,這座古城僅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但當年石頭城的風采雄姿仍然依稀可辨。該城佈局協調,渾然一體,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全部建築是用90多萬塊長方形的花崗石砌成,尤其令人驚歎的是這些石塊之間,沒有用膠泥之類的任何粘結物,而砌縫嚴密,經歷了七八個世紀的風雨侵蝕,依然挺拔牢固。
3.石頭城遺址的建築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在一片開闊地帶上的一座橢圓形圍城,又稱為“大圍場”,是遺址的主體;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山上的“衛城”。
4.“大圍場”四周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圍牆,圍牆內還築有一道內牆,呈半圓形,長約90米。這些橢圓形建築物都是當年部落酋長們的妻室和隨從的居住用房。此外,還有一座著名的圓錐形實心塔,高達15米,這是當年皇室用來祭祀用的石塔。
5.“衛城”建於一座石壁陡峭、地形險要的小石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圍牆,依山傍崖,蜿蜒而下。圍牆上只開一個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石門,大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勢,從“衛城”上可以俯瞰“大圍場”。
6.從遺址的整個佈局來看,“衛城”是作防禦用的,是護衛“大圍場”的屏障;從遺址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來看,這裡原是一座相當繁華的城市。後來可能由於生產衰落和遭受災害,被迫遷移而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