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8338121969113

    在爺爺走後的第一天,家裡就來了專門做紅白喜事的人。十來張餐桌擺起來,大篷搭起來,平常乾淨敞亮的院子瞬間就有了葬禮的儀式感。

    當第一頓午餐許多人都圍在一個大木桶前盛飯時,大家立馬就發現了這米飯的與眾不同之處。首先是那氛圍就很特別。有人開啟木製的桶蓋,熱氣湧上來。盛飯的人都要排隊,用鐵鏟鏟一碗,端著碗回到飯桌前,香味自然就彌散在院子裡。

    大家讚不絕口。

    “這個飯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

    “蒸這個飯有講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飯不一樣。”

    “那個老師傅蠻有名的。他會燒。”

    我扒了一口米飯,有木頭的味道,也有空氣的味道,木香滲進了米粒的每一個分子,吞一口米飯,就像吞進Sunny曬過的空氣──太好吃了。

    飯後人們都圍坐在木桶四周,聽老人講蒸飯的訣竅。

    老人滔滔不絕,面帶微笑,一邊抽著煙,一邊把木桶裡剩餘的米飯扒開——我們看到了一個竹製的篩子,蒸屜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來下面沒有底!”大家驚呼。

    老人說這個蒸屜是他特意找來的,這樣蒸飯不粘鍋,透氣。他嫻熟地用鍋鏟搗了搗米飯,就像農民給田地鬆土那樣自然。

    葬禮的第二天,儀式還在繼續。院子裡做菜的三個廚師有條不紊地在準備,絡繹不絕的客人一撥一撥地走進家裡。他們伴隨著一擔又一擔的喪禮,還有哀樂的鼓號齊鳴,十分喧鬧。

    我感到很沉重,透不過氣來,就走出院子,和蒸飯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孫,叫孫廣祿,是溧水沙河一帶孫家圩的人。知到他的年齡後我被嚇了一跳,78歲,比我爺爺小10歲,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獨自蒸幾十斤的米,力氣不小。

    他說他做這一行已經有十幾年了。十三四歲時就看人弄過,但直到60歲退休,才拾起過去的技藝,並越做越精,在縣城出了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夏不空軍餌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