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達鴻
-
2 # 煙花四月初
專門去查了下意思,果然與我望文生義的解釋是不同的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釋義為:事情做得不成功或是人際關係不好,要自我反省,一切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這句話如果不極端的說法的話是適應當代社會的,事情與您是最直接相關的,如果失敗了,肯定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或是沒有按照規則去行事
做事情一直強調,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說的就是自己的努力和行為,如果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沒有成功,自然大部分是與自己有關係的。
如果是極端的說法,則是不正確的,現代社會,事情的成功很少是一個人參與的,在各個環節都有人員參與的情況下仍然導致事情的失敗,過於歸咎於自身除了增加自身壓力外並無任何用處
私以為事情失敗了應該分析原因、找出病因、針對性的解決,才能讓事情走上正軌
至於你說的無妄之災,實話講,社會是功利性質的,即使社會大同,非個人原因導致的意外事件,若是大事,無妄之災之下的人們去追責或是討要說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天命這個東西,在現代社會已經不流行了,人們更多的相信的是人定勝天,既然人勝天,事情發生就是有原因,可以追索的
可以追索到人彌補自己遭受的災難和損失,是可以被理解的
-
3 # 如是372
這句話任何時候,任何時代都是有用的真理,受無妄之災的人應該堅守正道,勇敢的去行道,雖然一時會被人誤解,但終會被你的堅守正道的操行所感動的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當今社會應該還是適用的。
如果你的努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就應該首先反省自己,檢討自己在什麼環節出了問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個世界能任你支配、由你改變、完全能被你把握的只有你自己。所以要想在摔倒的地方爬起來就必須解決自身的問題。把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都歸咎於客觀因素是於事無補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遭受無妄之災也要忍辱負重、忍氣吞聲,該抗爭的,該釐清權責的,該維權的一定要依法依規維護自己的權益。讓那些對災禍和罪責負有主要責任人受到應有的追討和懲罰。
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懂辯證法,辯證思維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易經》。《易經》是闡述天地人世間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更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辯證思想的精華所在。巜易經》教人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自已和世界,把人與外界看做是一個互相作用、互相感應、相剋相生的有機整體。以上所說的遇人遇事的兩種態度實際就是一種辯證的關係:既不能盲目自信自大自滿也不能遇事消極退縮逃避。
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本身就是辯證的:當你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只要不被擊倒,堅持你的信念,調整你的策略,也許就是你奮發圖強有所作為轉敗為勝的時候。
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諺語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極必反”,“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等也都體現了古人的辯證思想和聰明智慧,都能給我們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