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焰如意

    董仲舒的目的,為了弘揚儒學,巴結漢武帝,以謀權勢。

    兩者的本質,都是為了統治。

    區別就是一個是法家治國,一個是儒家治國。

    兩者本質上,都是禁止其他學說的蔓延,影響統治地位。

    秦始皇與漢武帝的不同,區別很大。

    秦始皇獨愛法家,依法治國。法家是生硬的、冷酷的、公正的、理性的。

    漢武帝希望通過儒家思想,給萬民洗腦。忠君愛國,忠於朕,忠於大漢。做個好臣子,講究等級秩序。

    漢武帝的方法更為隱晦,效果顯著。用較為柔和方式,達到目的。

    法家重法律,分善惡。儒家重禮儀,重道德。

    兩者的共性,都是思想齊放的終結。秦始皇與漢武帝的做法,對民族前程而言,都是毒瘤。

    秦始皇是因為怒火,焚詩書。禁止思想學說四處蔓延。儒生自身的做法與秦始皇不合,完全是自找的。你儒生讀你的書就行了,別四處說秦始皇與統一後秦國的壞話,你儒生說的話,嚴重影響了百姓對秦國的認同感。

    漢武帝是因為權力鬥爭,對竇太后的不滿,從而影響漢武帝對黃老之學的看法。董仲舒的提議,暗合漢武帝的內心。

    焚詩書、坑術士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焚書坑儒的叫法不對。

    ①秦始皇為什麼焚詩書?

    因為當時讀儒學之人最多,嚴重影響的秦帝國的統治。儒生在天下說著秦始皇的壞話,說統一如何如何不好。儒生不看好統一,不喜歡統一,不明白統一的意義。

    儒生希望秦始皇實行分封制,學習周朝。儒生只喜歡空談,推崇周朝的分封制。

    厚古薄今,一切向前人學習。前人沒做的,今人沒學習前人,和前人做的不一樣都是錯誤的。

    這兩點是秦始皇焚詩書的原因所在,本身也是讀書人自找的。加上統一後四處叛亂,讀書人在天下講著統一的壞話。秦始皇急於天下和平,於是幹了焚燒詩書。

    ②焚詩書對後世影響到底多大?

    我的看法是,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詩書都是被歷史淘汰了,今天再一味學習詩書,還談什麼復興?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能被淘汰的,都不用感到可惜。

    就算秦始皇沒有焚詩書,這些詩書能改變中國近代以來的積貧積弱?封建思想從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基本註定了。

    當然明朝的無所作為,官員腐敗無能,導致明朝因為財政問題滅亡。這是中國的大事件,也是歷史的大退步

    秦始皇的目的,就是其他學術不要影響帝國的統治。禁止讀書人四處遊說,講秦國的壞話。因為這些讀書人,確定影響到秦國統治。

    秦國用法家治國,法家讓秦國強大,使秦國最終統一天下。這是秦始皇禁止其他學說的底氣,法家確定厲害。

    很多把法家定義為,殘暴之法,這是不對的。

    秦亡非法度,實是重徭役。

    秦國的百姓可以接受秦法,而六國就不能呢?秦法殘暴,為何秦國百姓沒說殘暴?

    準確說商鞅變法是強國之法,而不是安天下之法。

    法律就像一把刀,可以用來做壞事,也可以用來防身或保家衛國。

    歷史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術士們不可以。也許生命科學在以後的發展中,我看到了希望,延長壽命或無限延長的可能性。

    秦始皇是求長生,不管什麼方法。結果這群術士來了,騙吃、騙喝、騙財、謀權勢,研究如何長生。

    秦始皇希望長生,術士也希望長生,術士們利用秦始皇求長生的願望,參加與研究而已。

    秦始皇求長生,是希望來的人可以讓我長生。不是讓不懂長生的人來。術士們不懂如何長生,他們是不請自來。

    結果因為盧生、候生兩人的談話,引爆了秦始皇的怒火。

    兩人因為找不到長生方法,不能煉製長生藥,就詆譭秦始皇。術士們狗咬狗,最後幾百人被秦始皇活埋。

    ①董仲舒的目的

    從董仲舒的角度看,他是儒生。當然希望儒學成為顯學,成為國家的正統治國思想。

    劉邦本人不喜歡儒生,以至於劉邦在儒生的儒冠裡撒尿。劉邦非常清楚,投奔而來的儒生,喜空談,無作為。而在春秋戰國時,儒學毫無作為,儒家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

    面對儒學的衰落,作為儒生的董仲舒看到了危機。而同時漢武帝因為權力之爭,不喜歡黃老之學。

    正巧董仲舒看到了機會,於是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目的就是,讓儒學成為治國思想。因為孔子本身是教書的,學生最多。同時儒學的竹本最多,天下讀儒學也多。

    因為儒學的竹本多,所以讀起來比較容易。而古代讀書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讀書得有好的出生或功爵之家。

    董仲舒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得到重用。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這是對病下藥,漢武帝剛好需要。

    克己復禮的意思就是,諸侯們不要相互打戰。回到周朝之初的樣子,忠誠於周天子。孔子的核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重等級秩序,尊重血緣關係

    我的看法是,漢武帝因為權力鬥爭,與竇太后之間有深的茅盾。以至於阻礙了漢武帝掌權之路,以及變革與進取之心。

    間接的痛恨,黃老思想治國。

    漢武帝的另一個目的,為了鞏固大漢皇權,鞏固大漢的統治,君權神授不可妄想。用儒學給天下人洗腦,忠君、愛國、尊重等級秩序、尊重血緣關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

    漢武帝是為了劉氏的江山考慮,維護劉氏的統治。為了統治而統治,而不是為了民族的前程考慮。

    儒學在春秋戰國時代,雖然是顯學,但不是治理國家之學。

    後世儒生把孔子尊為聖人,美化孔子所代表的儒學。

    以至於後世之人不能超過孔子地位,有想法超過孔子的人,是大逆不道。

    到賬封建社會持續兩千多年,過程中沒有出現一位真正的思想家。

    中國古代的思想發展曲線,從摸索到顛覆,從顛覆到低階,從低階到下流。

    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為什麼還繼續用儒學,就是為了統治。核心就是為了統治而統治,不是為了民族前程發展而發展。

    嚴重的問題是,讀書人一代不如一代。我們常說一代強過一代,劉邦的後代,大部分都劉邦強。

    在儒家文化影響下,曹操最初是忠於東漢的。隨著事情的發展,已經做不到忠誠了。

    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都說東漢的滅亡,與其他王朝不一樣。

    其他王朝以弱而亡,以腐敗而亡,唯漢以強亡。

    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大亂,但在末年。大漢還是能吊打草原遊牧民族。

    而其他王朝末年沒有這種情況,弱的不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思想齊放的終結,是固化思想的牢籠。

    看看清朝,如果西方沒有侵略,清朝滅亡後,還是走以儒家文化影響的封建王朝。我們已經跳不出這個怪圈了,只能原地打轉。這就是儒家文化的影響,方向已經給你指明瞭。

    就是再過五千年,你能走出封建王朝的怪圈嗎?走向工業?誰敢說可以?沒有任何人能說可以的。

    儒家文化思想的本質,就是為了統治而統治。不管是內族還是外族,都用儒家文化思想統治萬民,實行愚民之策。安安心心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接受我的統治

    從個人角度看,孔子的儒家學說何德何能治理國家?仁愛的思想墨家也有,法家也有,廢井田,發展農業,減輕農稅。而老子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孔子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才華?你的老底告訴我,你沒有任何才能,只喜空談。

    治國我更推崇法家,依法治國。今天就是依法治國,非常溫和。

    從皇權統治角度看,用什麼學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強大,統治萬民,忠君愛國,君權神授,實行愚民之策。

    從民族的前途角度看,焚詩書(目的禁止思想慌亂),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都是民族前途發展的毒瘤。

    集百國之學,合獨家思維。行犀利獨語,破史學本質。

  • 2 # 筠軒6556

    可以這麼說,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兩者的關係是承前繼後的,後者是在前者的經驗教訓上發展起來的。這都是封建社會初期統治者對如何統一全國思想,更好地維護皇權的穩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做出的探索。

    然則秦為何二世而亡?一方面就如賈誼所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而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秦始皇未能統一全國思想,不在思想上統一全國,則人心浮動,六國舊貴族登高一呼,天下雲集響應,秦焉能不亡?

    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泰山刻石》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背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忠誠。

    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泰山刻石》

    但“統一全國思想”並不是刻幾塊石頭就能解決問題的,秦朝的官方思想是“法家思想”,如果始皇帝能及早地在全國各地開設官學,傳播教授這一“統一思想”,或許幾年下來便會卓有成效。然而始皇帝猶疑不決,苦思無好計,只好交與群臣去討論。可是朝臣中的新舊勢力脣槍舌戰口水仗打了好幾年,依然沒給出個統一的口徑。矛盾於是在一次朝議中爆發了。

    先是僕射周青臣歌功頌德,他說:

    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可是博士齊人淳于越卻唱起了反調,他說: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對於李斯的提議,始皇帝只說了一個字“可”。於是秦朝開始禁止私學(其實質也就是罷黜百家),焚燒中央府庫藏書以外除了“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所有的書籍。“官學”也是沒有的,“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實實在在的經驗主義。

    始皇帝聽聞此事後大怒,說道:

    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於是始皇帝一聲令下,輾轉攀扯下,460餘名方士儒生被坑殺在渭水之濱。

    由上可知,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實意圖其實就是統一全國思想,以求達到皇權的穩固和統治的長治久安。但由於各種偶然因素,不但未能統一思想,反而釀成了“焚書坑儒”的慘禍。

    這時候,秦始皇未竟的“統一全國思想”的重任便歷史性落到了漢武大帝手上。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五之樂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於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漢書·董仲舒傳》

    “天人感應”與“君權神授”是對始皇帝神化皇權的進一步加強,秦始皇加強皇權只是停留在日常生活之中,而董仲舒則上升到理論與神性的高度,皇帝乃是“代天巡牧”,是為天之子,是人間至高無上之存在。從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怎能違抗上天之子的旨意!

  • 3 # 旅行者說文史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本質區別在於:漢武帝以儒治國,秦始皇以法治國。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只有以仁義治國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各種矛盾;而法家則認為,人生下來就是逐利的,是自私的,要想靠仁義道德感化人民,那簡直是痴人說夢,他們信仰重賞必有勇夫,高壓之下必有良民。秦國自秦孝公重用商鞅,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以來,讓秦國的後世之君看到了法家治國的好處。雖然商鞅最終也難逃車裂之刑,但是商鞅制定的法規卻被歷代國君繼承下來了。

    秦始皇焚書,難道僅僅只是為了焚書嗎?

    秦始皇之所以要焚書,是為了維持皇帝的權威和政權的穩定,而動搖皇權的不是那些要焚的書籍,而是讀那些書的人。秦始皇敢為天下先,在法家李斯的建議下,廢除了分封,推行郡縣。然而,他的功績卻遭到了淳于越等人的抨擊。淳于越是齊中國人,職位是博士。當時的博士跟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博士不是一個概念,博士在當時是指負責議論政事和掌管禮儀的官員。淳于越說,商周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就是他們分封了子弟和功臣,如今陛下成了皇帝,龍子龍孫卻成了平民,將來國家有難,靠誰來救呢?

    於是,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焚書運動。

    漢武帝尊儒,難道他是真的尊儒嗎?

    其實,漢武帝的祖先們都不喜歡儒家,比如,劉邦,只要一看見儒生,就跑過去把儒生的帽子拽下來,脫下褲子就往裡撒尿;至於文景兩位皇帝,更是以道家的無為思想治理國家。

    那麼漢武帝就是真心信仰儒家嗎?不一定吧!漢武帝的一生,重用像張湯的酷吏,嚴厲法制,這都是法家喜歡玩的那一套,是儒家不贊成的事。還有,漢武帝迷信巫術,重用江充,爆發了巫蠱之亂;甚至兵伐匈奴之際,他不重用李廣,其原因竟然是李廣命數不好,是單數。命犯孤星,出師不利。神鬼之說,向來不是儒家所推崇的。

    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尊儒呢?

    漢武帝尊儒的同時,吸取了秦始皇尊法的教訓,他沒有焚書,也沒有禁止天下讀書人都讀儒家的書,而把儒學確立為官學,把儒家推向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只有儒家才能入仕當官。

    所以,漢武帝這一手就厲害了,天下的書任你讀,但是,你不讀儒家的書,只能讀一輩子的書;而只有讀儒家思想的書,認可儒家思想的讀書人,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樑,才能光宗耀祖。

    所以說,不管是秦皇始,還是漢武帝,都是要統一帝國的思想,只不過秦始皇選擇了法家,而漢武帝選擇了儒家!

  • 4 # 普陀魯

    1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在人才選拔方面,或者用今天的話來說,在公務員考試內容方面,主要以儒家思想為主,只要你想當官,那就要學習儒學,從而使得儒學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方面佔據主流地位!

    2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主要是為了統一思想,當時秦朝的主流思想是法學,所以為了統一思想,必定會去除其他雜亂的思想。

    坑儒的問題主要是當時去求仙藥的儒生,存在欺騙行為,從而散佈謠言詆譭始皇帝,加上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統一全國,和儒生心目中的分封制相背,必然會引發大部分儒生對始皇帝的不鬧情緒,從而導致國家不穩定。基於此,始皇帝必然會採取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他們主要的區別主要是關注點不同,董仲舒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的統一,始皇帝焚書坑儒不單單是思想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是國家統一和穩定!

  • 5 # 楓香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焚書坑儒”在本質都屬於思想文化專制,是皇帝用於維護君主專制的重要措施。因此,兩者在本質上並無區別。

  • 6 # 不將就的ZH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萬世基業,為了統一文化、統一思想,於是下令,除了與秦國曆史、文化相關的書籍,以及相關醫藥、技術類書籍可以保留,其他六國相關的史學典籍全部焚燬。之後的“坑儒”則是為了抑制社會輿論,不想讓那些方士、儒生天天在非議自己的政策,因為秦始皇建立秦國後,依然採用法家學說來治國,所以秦國的法律極為嚴苛。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無區別,都是社會發展和政治統治的需要,只是秦始皇的做法太過極端血腥,漢武帝則是通過一種教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用儒家思想去引導老百姓。

  • 7 # 風雲雷火電

    應該說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但 是焚書坑儒採 取愚民的政策,來削弱百姓的力量,秦始皇以 為這樣就能夠千秋萬代;獨尊儒術則是從天下百家之中選取能夠有利於穩定的學說,建立君臣父子的倫理道德,有利於階級統治。這兩種政策相比就好像一個是硬把水堵住,另一個則是疏導水流往統治階級想要的方向,後者具有更大優越性。

    結果秦朝僅僅存在15年就被農民起義給推翻了,而漢朝的統治則延續了四百年,儒家的影響更是超越了朝代,成為中華文明的基石和頂樑柱,有效保證了中華文明頑強的生命力和延續。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有什麼主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簡單地說:

    相 同點:都是為了統一思想 ,鞏固皇權。

    不同點:前者方式較暴力,後者為了防止重 蹈覆轍,手段較和平。

    “焚書坑儒”“獨尊儒術”“統一文化”。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幾千年過程中,政治的獨裁與文化思想的獨裁是血肉相連的。對一個獨裁的統治者而言,他不僅僅要統治臣民的肉體也要統治臣民的靈魂,所以只要獨裁者一旦出現,緊接著文化思想也就會被影響。這在世界各國都有之,在中國也不例外,早在秦漢時期就出現了著名的“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兩次大的文化運動,雖說兩次大的文化運動的過程與方式大為不同,但其目的是大致相同的。

    一.“焚書坑儒”的社會背景

    秦代隨著新舊土地所有者的政權之間的交替,在文化思想上也引起了很大的變化。最主要的就是儒家學說,隨著舊貴族政權的崩潰而受到摧殘。法家學說跟隨著秦政權的建立而勃然高揚。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華民族,秦朝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大一統帝國。為了實現始皇帝的千秋基業得以傳千世以至萬世,秦吸取了周朝覆滅的教訓,廢除原先的分封制代而實行了更能集權中央的郡縣制。但秦朝的郡縣制與儒家思想所推崇的諸侯分封政治體制相隔巨大,以至遭到以儒學為代表的復周學派的強烈抵制,也同樣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思想的抵制。舊貴族中有眾多的人依然迷戀舊的制度舊的學說,認為舊的都是好的,所以每當秦朝的一些新的政策出臺時,他們都會在背後引經據典加以批評,這對新生的秦政權是很不利的。秦始皇為了穩定新生的政權,鞏固郡縣制的存在,被迫進行了統一文化思想的政治舉動“焚書坑儒”。

    從表面上看秦始皇是為了長治久安而發動了“焚書坑儒”這一統一文化的運動,但從更深的角度去想這更是一場統一思想的運動。秦朝初年,百家爭鳴還未結束,人們在思想領域還是極度混亂之中的。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統治思想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在一個諸侯國裡在統治階級中,也是各種思想學說相互交叉的,難以形成統一,所以每個諸侯國雖說思想沒有統一但是在同一個諸侯國內還是能行成大體一致的思想的,所以即使秦王朝摧毀了原先思想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基礎結構,它也不會立即消失,因為肉體是可以消滅的,但思想是不能。所以原先六國所形成的思想體系還是一種殘餘的形態發揮起反動的作用,這些殘存的思想也是很容易被原六國的舊貴族所利用,借而召集舊民復國。在秦統一六國後,以前的《詩》《書》和百家之言還是繼續流行,這些都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所以為了更加便於對統一的國家的長期統治,統治者也很有必要進行思想道德的建設,以此來統一價值觀念,以便達到長治久安。然而當時社會的現狀是文化思想一片混亂,所以就很有必要對現有的文化思想進行統一。在當時社會整體思想中以儒家學派和法家學派最有影響力。儒家學派是尊古的學派,其強調的克己復禮學說,就是要復周禮即以分封制為主導的分封制的政治體制。這與秦所統一後的所實行的郡縣制相沖突。當是在秦的統治階級中佔統治地位的是法家思想,因為在秦的興國之路上,靠的就是以法家所主導的一系列的變革之中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商鞅為首的變法了,所以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秦的主導思想就是法家的思想,於是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的大小官員大都出自法家學說的教育之下。於是乎隨著秦統一六國之後,統治中原的思想也必是以法家思想為主導的。毛主席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雖說當時社會整體思潮是傾向於儒家學說的,但真正掌握統治階級大部分的還是以支援以法治國論調認為人性惡,認為人天生好利的法家學派。所以當以德治國為代表的認為人性善,生來就有仁義之心的儒家學派與法家學派相沖突時。秦朝統治者還是站在了法家思想這一邊,進而實行了“焚書坑儒”的政策。

    二“獨尊儒術”的社會背景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為了其千世萬世的長久的統治,然而事與原違。在焚書之火還未熄滅之時,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農民起義就點燃了滅秦之火。直至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大軍攻入咸陽城,顯赫一時的秦王朝很快就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了。短短15載統一中國的大秦朝就這樣覆滅了。這一史實猶如惡夢一般壓在西漢統治者的心頭,秦的覆滅意味著用法家思想治國的方式宣告失敗,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思想作為指導,又實行如何的政策來統一思想才能避免重走秦速亡的舊路呢?這是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西漢的思想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上統治者的得失成敗,特別是秦速亡的教訓進行總結,向西漢統治者獻計獻策。惠、文、景時期曾一度倡導黃老之術,主張無為而治,但實踐經驗證明黃老思想對加強中央集權不力。所以在元興元年即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之:“今子夫待召百餘人,或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之不同,考之與今而難行,毋乃牽於文系,而不的騁與?將所要升系異術,所問所聞殊方與”董仲舒進言:“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漢武帝聽後對其意見大為賞識,便聽從了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儒治天下。從此形成儒學獨尊的局面,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從而發生支配政治的作用。

    1.為什麼董鍾舒的建議會從百家之言中突顯而出呢?

    (1)主要是因為儒家學說囊括了剝削階級進行統治的各種經驗。西漢初年除黃老思想之外比較活躍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抓住秦速亡這一既成事實,不停地批評法家思想,證明徒法不足以為治,賈誼寫的《過秦論》中就說明了這一點,同時儒家思想也不斷地自我的發展完善,將其他各種的學說中有利於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的專政思想吸取進來。在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的大脈絡是支援原始的封建制的學說的,具體體現就是支援分封制,而到了漢武帝是就變成了支援郡縣制了。又如在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所說的大一統思想是說反對諸侯國對周的割據提倡“尊周.攘夷狄”的意思。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則變成了“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了。在封建關係上原始的儒家學說所擁護的封建等級制度是要農奴、商人和地主服從當時的等級支配,而到武帝時期則被解釋成要封建時代的臣民都要服從封建君主的統治。

    董仲舒的系列主張完全是為了鞏固封建秩序和皇權的需要所制定的,所以其思想被封建統治者推為正統一點也不足為奇,這不僅僅是統治者的選擇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在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已經深入人心隨著西漢國力的上升,開拓疆土的戰爭也以展開,當時統治者也正是需要“尊王.攘夷狄”的大一統理論,來支援他們的政治軍事行動,而董仲舒向漢武帝所進言的儒家思想較先秦時期的孔孟思想有了很大改造,被改造後的儒家思想是吸收法家、道家以及陰陽五行家的一些的思想主張而來的,其主張“大一統”的思想宣傳“尊君敬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漢書.董仲舒傳》)。這種觀點正好迎合了統治者為了加強君主集權一統天下的需要。

    三.“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這兩大文化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1.“焚書坑儒”的影響:

    在現今的一些觀點中有許多的言論都說到了“焚書坑儒”的偉大貢獻上了。在這些人的理解中正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才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的格局。他們認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如此大的版圖內能夠大一統,完全是因為有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同樣在歐洲,現如今的歐洲有幾十個國家之多,但是在幾千年前也有著大一統的帝國即羅馬帝國,待羅馬帝國統治幾百年覆滅之後,代而取得歐洲統治權的不是哪一個帝國的產生,而是眾多獨立的國家的產生,時至今天也就只有一個鬆散的組織歐盟。再看看中國,秦王朝還只統治了短短15載,但在秦滅亡之後代而取之的是一個統一強大的大漢王朝。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但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沒有統一歐洲的思想。在我們後世大罵秦始皇昏庸時,我不得不說“焚書坑儒”將古人浩如煙海的書籍付之一炬,著實是歷史的一大損失,但從更長遠的歷史來看“焚書坑儒”不僅僅是始皇帝的頭腦一時衝動,而是帶著他非常巨大的野心與陰謀的。現在我們查詢古籍,從漢朝司馬遷的《史記》開史開始,二十四史本本可考,而秦以前的就只有《詩經》、《論語》、《春秋》等幾本被始皇帝欽定的教科書了,再有就只能是口頭流傳的神話了,如黃帝戰蚩尤、紂王妲己、文王易經等等均未見正史詳細的記載。周朝幾百年間天子的年號都不太清楚。弄的現如今出土的先秦時期的木簡、絹書等等其內容要象破解密碼一樣來閱讀。在這一時期一起消滅的還有秦以前的諸侯國的史料以及原先的以氏族為統治基礎的原始統治關係,在人們的意識中對越人、魯人、趙人的界限以不在那麼明顯了,所以在秦末年間那樣動亂的年代也難以出現六國復國的現象,更別說眾多的國家分立了。

    雖說“焚書坑儒”實現了秦始皇的統一民族的目的,但沒能長期保持秦始皇家族對中國的統治,糾其根源還是要說到秦的指導思想上,秦以法家思想治理國家但失敗了,這就為後來的漢武帝尊儒埋下了伏筆。

    2.“獨尊儒術”的影響:

    (1)在中國現在的眾多的人的意 識中對儒學的看法是很不好的,認為儒術是中國古代的一大禍害,我想主要還是因為這主要是統治者對儒術的獨尊造成的,因為一旦獨尊一種文化思想,那麼其他的文化思想就無法正常地發展了。自從董仲舒的建議批准以後,漢代時期再生出來的一切文化思想都要站在儒家學說的法庭前遭受審判,判定其生存與滅亡或被改造。儒家哲學變成了封建制度最高的政治原理,變成了衡量文化思想的標準尺度。一切與這種原理相沖突的學說,即使比儒家學說含有更多的真理,也要從頭到尾地被摧毀。

    (2)因為對儒學的“獨尊”所以才造成了中央政府只注重儒家學者,只在儒學者中選拔官員,造成只有儒術才有實際的施展機會,在古時的人們讀書的目的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何能夠實現這一偉大的巨集志,就得從政,所以眾多的學者都投到儒學這一官學之中。《漢書.儒林傳.贊》中有記載:“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枝葉蕃滋,一經說至百萬餘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以祿利之路然也。”就算有人多有百首窮經而至死不通者,但是為了官祿,也只好尋章摘句,以取功名之用。

    (3)讀儒的人多了,自然其他學說的學者就大為減少,所以即使有那些不為功名說利誘的人,也會因為社會的不承認態度而放棄追求。所以對儒學的獨尊,對儒學來說是為其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但給其他學說卻是關上了發展的大門。這也有可能是中國封建制度為何能長期統治中國兩千年的根源了吧。在中國的兩千年的封建思想中一直都是重農抑商思想統治的。這很大程度上是儒學的人性善的思想說造成的。在中國的文化長河中經濟學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所以雖然中國早在明代就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直至清末也沒發展的根源所在了。

    (4)對儒家學說的獨尊使得孔子變成了東方世界的羅馬教皇,誰要批判孔學就是罪人,就是文化的叛逆者,使得儒學只能受到讚揚不許批判,從而致使儒學停止了其相容的良好的發展風格,以至發展到了最後“一經說至百餘萬言”,造成中國的學術的裹足不前。

    (5)其實儒術並不是什麼治國的學說,儒術更多的是一種做人的道理,主要的物件是人而不是國家,所以儒術更多的是強調君主的各方面是行為,但是儒學思想中又過分地強調了君權的無所不能,所以才導致了中國的幾千年中只出了幾百年的盛世,這都是儒學的人治思想所造成的,這種思想一直持續到現在依然影響著中國的法治的程序。

    (6)在儒學的思想中君臣、父子、夫妻、男女之間的禮節操守等方面的要求極其嚴格,要求人們要安守本分,各安其位,雖說不是很合理,但是這極有利於思想道德的操守,這也是封建體系貫穿中華兩千多年的至本所在。為現如今的思想道德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秦朝的“焚書坑儒”與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想通過思想上的統一,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最終得不償失,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西漢雖也有箝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擴大了儒學,使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還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說到底,一個朝代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文化,都是為了更好的為統治者服務,如果當時儒學是比較適合秦朝的發展的話,那麼“焚書坑儒”就不會出現在秦朝,又或者“坑”的是“法”是“道”,而如果不是儒學迎合了西漢的政權需要,那麼“獨尊”就不會是儒學了。當文化和社會相適應的時候,那麼文化就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反之,則會加速該朝代的滅亡。

    所以,歷史是歷史文化的基礎,沒有歷史就無所謂歷史文化;歷史文化在更廣泛的領域揭示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切事物都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在特定的環境下就會產生特定的事件。“焚書坑儒”與“獨尊儒術”的產生都是其特定的環境所決定的,都是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的手段。

  • 8 # 小小先生3714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對文人的一種殘害,對文化的一種毀滅。它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對文化是一種災難性的毀滅,對文人來說是生命的殘害,對書籍來說是許多寶貴文獻消失。對中國文化來說是巨大的損失。

    雖然這兩者對文化思想都進行了控制,都是為了穩定政權,但是他們採取了不一樣的方法。秦始皇是直接否定,一切不服從就坑儒,所有不如意就焚書,這是對文化毀滅性的迫害。而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儒學的推崇以抑其他文化的發展。藉此來鞏固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一個漁具店要多少錢?進貨渠道怎麼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