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偂璐坎坷卟誩棄

    海禁"政策,系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政策,亦稱“洋禁”。始於明初,在明代雖時張時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銷。

    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外貿易上,除為“懷柔遠人”,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透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它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早在明初,朱元璋就明白地表示“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即實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貿易,不準外華人來中國經商。期間更是棄守舟山等沿海島縣,以武力強迫沿海人民內遷。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屢申“通番禁令”,規定“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頒佈“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等嚴刑峻法。又在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修築海防工事,建立嚴密的“巡檢”制度。

    明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從社會經濟方面來看,明初社會經濟雖得到恢復和發展,但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成份非常微弱,因而沒有強烈的對外貿易要求,這是潛在的因素。《明史卷八十一.食貨五》“永樂初,西洋剌泥國回回哈只馬哈沒奇等來朝,附載胡椒與民互市。有司請徵其稅。帝曰:“商稅者,國家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不聽。”也就是說明朝即使和海外互市,也不徵商稅,國家在從事海外貿易時毫無所得,也難怪皇帝和朝廷都對海外貿易不感興趣。

    第二,導致明王朝實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的政治形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防備張立誠、方國珍的海上殘餘勢力捲土重來,因為他們不僅在南洋一帶建立了許多據點,而且和國內外的反明勢力相聯絡,共謀反明,這不能不使明王朝十分警惕;二是倭寇問題,元朝時,倭寇就不斷到中國沿海騷擾,入明後,為禍更烈,這成了明王朝推行海禁最直接的原因。

    永樂以後,明廷仍屢申”嚴私通番國之禁”。但遠不如洪武年間嚴厲,禁令的範圍也逐漸縮小。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對朝貢貿易的違禁事件,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對官吏私通番國的貿易事件,都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爾老式熱水器不熱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