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瓣36

    漢字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陸續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各種字型.甲骨文通行於殷商時期,是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特點是筆形為細瘦的線條,拐彎多是方筆,外形參差不齊、大小不一,異體字較多.金文是指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特點是筆畫豐滿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勻稱,異體字也較多.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大篆一般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小篆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整理、推行的標準字型,此時筆畫簡化,異體字也基本廢除.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兩種,秦隸基本擺脫了古文字象形的特點,漢隸在秦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已經很少有篆書殘留的痕跡.楷書興於漢末,盛行於魏晉,一直沿用至今,書寫方便.

    草書和行書是輔助性字型.都出現在東漢時期.

  • 2 # 近嚕啦嚕啦嘞

    漢字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

    2、金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3、大篆: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4、小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隸書: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髮展加工。

    6、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

    7、草書: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8、行書: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增訂版第13.14章內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