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時模樣影紫南冥

    1.要把字音讀準。除了要求學生用純正的普通話朗讀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音變的規律,包括輕聲、兒化韻、變調、啊變等。此外,還要讀準多音字,讓學生知道並能區分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字音的變化特點,進而積累詞彙。

    2.要把詞形象化。詞是語言中可以自由運用的最小單位。當我們把課文中記錄詞的一些無生命的方塊字化成“有生命”的方塊字朗讀出來時,就不僅要與一定的語音相聯絡,而且更與這些詞所反映的那些客觀現實相聯絡。只有把每個詞看“活”,才能準確理解它,才能用相應的聲音把它表達出來。人們在說話時,對大小、強弱、輕重、褒貶的概念,通常都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在教學中,如果能借助正確的朗讀把一些詞(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詞語)的含義形象地表達出來,讓學生透過讀加深對詞義的理解,那將比單純地抄背詞語解釋要具體、有用得多。

    3.要把句子的停頓、重讀和語調把握好。停頓、重讀、語調是衡量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水平與表達能力的三項指標。把握好停頓,首先應要求學生讀準標點符號。在標點符號無能為力的情況下,要處理好句子的停頓,則應要求學生在具備一定的語音理解能力的基礎上,能夠正確處理長句中的停頓,即能根據句子的意思在關鍵的地方停頓。與停頓相適應、相配合,突出強調句子中的某個詞和片語,就是重讀。重讀就是為了體現語句的目的。重讀的把握,同樣依賴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思想感情總會處於一種活動狀態,體現在聲音的表達上,就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迴環交替的聲音形式,這就是語調。語調掌握得越好,對作品的表達就越充分。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準確地把握停頓、重讀和語調,再透過對停頓、重讀和語調的反覆推敲和揣摩,來加深對語句的理解和感受,必然能使學生在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得到提高。

    4.要把握篇的節奏、氣氛和基調。篇的節奏、氣氛和基調是與作品的結構、意境和感情相聯絡的。只有讓學生弄清了作品的脈絡,理解了作者在作品中的強、弱、濃、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鮮明又恰如其分地表達課文的主題。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朗讀訓練側重掌握朗讀的基本技能。低中年級的朗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高年級則要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逐步讀出抑揚頓挫和作品的思想感情,達到能比較恰當地表現作品意境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鉤的由來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