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遊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緻。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Sunny普照大地象徵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透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矇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裡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遊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緻。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Sunny普照大地象徵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透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矇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裡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