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清寺外豐幹橋畔,有一座題為“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這是為了紀念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一行到這裡學算而建的。“一行到此水西流”是一個典故,揭開這個典故的謎底要從一行禪師的身份入手。一行禪師是唐代高僧,他姓遂,河北鉅鹿人,張公瑾之孫。開元年間(713—741年),唐玄宗強迫他來到長安,將他安置在光太殿,著有《攝調伏藏》、《釋氏系錄》、《開元大衍曆》、《大日經疏》等書,死後諡號大悲禪師。
他是中國佛教密宗之祖,歷數、天文學家。721年,一行到天台山國清寺。他為什麼要去國清寺呢?開元九年(721年),因為通行的舊曆法推算日食不準,唐玄宗降旨請一行禪師編撰新曆。一行在比較各家曆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方案。編撰中,遇到了天文數學上的難題。他到處請教,總是不得要領。後來得知國清寺有位達真大師精通數學,就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前來尋師。這一天,正是連日大雨之後。達真大師正與僧眾一起在寺內排籌布算,算著算著,突然說:“今天合當有一位弟子前來求算。”
過了好久,大師又自言自語:“門前水西流,遠客該到了”徒弟們都感到奇怪。“京都一行禪師到”一聲稟告,打斷了徒弟們的竊竊私語。達真立即率領僧眾接出山門,和一行在豐幹橋上稽首相見。剎那間,“嘩啦”一聲,橋下澗水一反常態,向西滾滾流去。這種一反常態的景觀便是天台八景之一的“雙澗回瀾”奇觀了,那麼這個景觀的奇特之處在哪裡呢?所謂雙澗,是指發源於天台北山的北澗和發源於靈芝峰黃泥山岡的西澗。兩澗水匯合於寺外的豐幹橋畔,向東流去,入赭溪。北澗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幾十裡,始至國清;而西澗從靈芝峰上直湍而下,流程僅二三里。
因此北澗之水常清澈,西澗之水常渾黃。特別是每逢夏秋大雨時節,橋下溪水滿盈,東澗水色黃濁而湍急,西澗水色清澈而平緩,兩澗之水在橋下匯合衝激,漩渦迭現,形成回瀾之勢,十分壯觀。加上拱橋、古木、黃牆、青巒陪衫,就形成“雙澗回瀾”一大景色。達真就此對大家說:“你們看,一行不遠萬里學算,連流水都為之感動。水能倒流,何愁歷算不成。”經過七年刻苦鑽研,《大衍曆》終於編成了。“一行到此水西流”的典故便與國清寺“雙澗回瀾”相輔相成了。後來,國清寺的僧人為了紀念一行禪師,集資在豐幹橋邊樹立了一座石碑,並請第十代主持釋方手書“一行到此水西流”幾個大字,同時請當地有名的石刻工匠,費時三個月才雕刻完成,由此國清寺新增了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景點!
國清寺外豐幹橋畔,有一座題為“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這是為了紀念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一行到這裡學算而建的。“一行到此水西流”是一個典故,揭開這個典故的謎底要從一行禪師的身份入手。一行禪師是唐代高僧,他姓遂,河北鉅鹿人,張公瑾之孫。開元年間(713—741年),唐玄宗強迫他來到長安,將他安置在光太殿,著有《攝調伏藏》、《釋氏系錄》、《開元大衍曆》、《大日經疏》等書,死後諡號大悲禪師。
他是中國佛教密宗之祖,歷數、天文學家。721年,一行到天台山國清寺。他為什麼要去國清寺呢?開元九年(721年),因為通行的舊曆法推算日食不準,唐玄宗降旨請一行禪師編撰新曆。一行在比較各家曆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方案。編撰中,遇到了天文數學上的難題。他到處請教,總是不得要領。後來得知國清寺有位達真大師精通數學,就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前來尋師。這一天,正是連日大雨之後。達真大師正與僧眾一起在寺內排籌布算,算著算著,突然說:“今天合當有一位弟子前來求算。”
過了好久,大師又自言自語:“門前水西流,遠客該到了”徒弟們都感到奇怪。“京都一行禪師到”一聲稟告,打斷了徒弟們的竊竊私語。達真立即率領僧眾接出山門,和一行在豐幹橋上稽首相見。剎那間,“嘩啦”一聲,橋下澗水一反常態,向西滾滾流去。這種一反常態的景觀便是天台八景之一的“雙澗回瀾”奇觀了,那麼這個景觀的奇特之處在哪裡呢?所謂雙澗,是指發源於天台北山的北澗和發源於靈芝峰黃泥山岡的西澗。兩澗水匯合於寺外的豐幹橋畔,向東流去,入赭溪。北澗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幾十裡,始至國清;而西澗從靈芝峰上直湍而下,流程僅二三里。
因此北澗之水常清澈,西澗之水常渾黃。特別是每逢夏秋大雨時節,橋下溪水滿盈,東澗水色黃濁而湍急,西澗水色清澈而平緩,兩澗之水在橋下匯合衝激,漩渦迭現,形成回瀾之勢,十分壯觀。加上拱橋、古木、黃牆、青巒陪衫,就形成“雙澗回瀾”一大景色。達真就此對大家說:“你們看,一行不遠萬里學算,連流水都為之感動。水能倒流,何愁歷算不成。”經過七年刻苦鑽研,《大衍曆》終於編成了。“一行到此水西流”的典故便與國清寺“雙澗回瀾”相輔相成了。後來,國清寺的僧人為了紀念一行禪師,集資在豐幹橋邊樹立了一座石碑,並請第十代主持釋方手書“一行到此水西流”幾個大字,同時請當地有名的石刻工匠,費時三個月才雕刻完成,由此國清寺新增了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