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詩人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二日,納蘭性德生於京師,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御前侍衛
納蘭性德成為進士時年僅二十二歲,康熙愛其才,又因納蘭出身顯赫,家族與皇室沾親帶故(納蘭的母親出身愛新覺羅皇族;納蘭的曾祖父金臺吉是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極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三等侍衛,不久後晉升為一等侍衛,多次隨康熙出巡。還曾奉旨出使梭龍,考察沙俄侵邊情況。
寄情詩詞
康熙十三年(1674年),納蘭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康熙十六年(1677年)盧氏難產去世,納蘭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後人不能超越,連他自己也再難超越。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二十四歲時將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合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高度評價。時人云,“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納蘭性德交友“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6]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想升官發財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今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英年早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農曆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詩人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二日,納蘭性德生於京師,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御前侍衛
納蘭性德成為進士時年僅二十二歲,康熙愛其才,又因納蘭出身顯赫,家族與皇室沾親帶故(納蘭的母親出身愛新覺羅皇族;納蘭的曾祖父金臺吉是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極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三等侍衛,不久後晉升為一等侍衛,多次隨康熙出巡。還曾奉旨出使梭龍,考察沙俄侵邊情況。
寄情詩詞
康熙十三年(1674年),納蘭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康熙十六年(1677年)盧氏難產去世,納蘭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後人不能超越,連他自己也再難超越。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二十四歲時將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合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高度評價。時人云,“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納蘭性德交友“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6]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想升官發財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今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英年早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農曆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