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華縣城東面,有一座七拱八礅石橋,全部用青石料砌築而成,人稱“西佛橋”,建於清朝光緒23年(1897),距今有120年的歷史。在當時,是除衡陽草橋之外,湘南數十縣工程規模最大的橋樑之一。
橋下之河,寬80米,橋面離河水有7米多高,砌築材料用的是青石料和三合灰漿。在當時沒有鋼筋、水泥的條件下,要建一座跨度這麼大的石拱橋,談何容易。據傳在此之前也曾建過橋,只是建到橋兩邊快合攏的時候,或遇下雨、或遇漲水,橋便垮了。垮了再建,建了又垮。有一年姑婆山發大水,在西佛橋位置剛建的新橋遇水又跨了,在橋上看漲水的百十名百姓連同掉下水裡,河邊街上老百姓哭哭啼啼、哀聲不斷。
這時,街頭走來一化緣和尚,他在橋頭位置看了看,連連搖搖頭。有百姓上前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橋的前面是麻拐巖,裡面有一隻千年麻拐(蛤蟆)成了精,它的頭部在麻拐巖,兩個腳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河東本身沒有橋,河西建了橋,剛好壓在它左腳上,它遇到下雨或漲水,都要活動下身體,腳一抖動,橋便垮了。這就是多年來每次修橋必垮的原因。”人們問:“怎樣才能在河上把橋修起呢?”“要想修橋,必先在麻拐巖上修個寶塔,要鎮到麻拐的腦殼才行”。話一說完,化緣和尚轉眼就不見了。
一語點醒夢中人。原來,要想實現建橋夢想,就必須在麻拐巖上建個寶塔。然而,建塔的工程難度絲毫不亞於建橋,除了要有膽量和氣魄,還要有一個煞氣重、振臂一呼的人。
時光流轉到光緒4年(1878年),貴州布政使王德榜(江華碼市人)榮歸故里,他個人捐資,把大家呼籲了十年在麻拐巖建寶塔的心願在一年內變成了現實。
江華縣令車蓴村,乃江西豫章人氏。清光緒23年(1897年),他看到縣城沱江民眾去往嶺東瑤山、廣東連州,除了乘船過渡,別無他法,加之人員流通量大,還不時出現船翻人亡事件,民間修橋的呼聲日盛,於是,提議在城西修一座石拱橋,方便人員通行。開工那天,人們燒香化紙,燃放鞭炮,乞求神靈保佑。
工程開始後,出現了一樁怪事:分明只請了99名勞工,做事的時候,監工點數,卻有100人。而到收工清點人數,又是99人。每天都是如此。到橋快合攏的時候,只見一人來到兩邊拱頂,在中間置放一口寶劍,劍鋒朝下,並唸唸有詞:“天王蓋地虎,寶劍鎮河妖”。之後,又唸了幾聲“阿彌陀佛”,便不知所蹤。
七拱橋建好後,人們終於明白:整個過程都有西河邊上的佛爺蔣永雄在點化和參與,因七拱橋是車蓴村倡建,普資利濟,以志公德,而特取名為“西佛橋”。
在江華縣城東面,有一座七拱八礅石橋,全部用青石料砌築而成,人稱“西佛橋”,建於清朝光緒23年(1897),距今有120年的歷史。在當時,是除衡陽草橋之外,湘南數十縣工程規模最大的橋樑之一。
橋下之河,寬80米,橋面離河水有7米多高,砌築材料用的是青石料和三合灰漿。在當時沒有鋼筋、水泥的條件下,要建一座跨度這麼大的石拱橋,談何容易。據傳在此之前也曾建過橋,只是建到橋兩邊快合攏的時候,或遇下雨、或遇漲水,橋便垮了。垮了再建,建了又垮。有一年姑婆山發大水,在西佛橋位置剛建的新橋遇水又跨了,在橋上看漲水的百十名百姓連同掉下水裡,河邊街上老百姓哭哭啼啼、哀聲不斷。
這時,街頭走來一化緣和尚,他在橋頭位置看了看,連連搖搖頭。有百姓上前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橋的前面是麻拐巖,裡面有一隻千年麻拐(蛤蟆)成了精,它的頭部在麻拐巖,兩個腳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河東本身沒有橋,河西建了橋,剛好壓在它左腳上,它遇到下雨或漲水,都要活動下身體,腳一抖動,橋便垮了。這就是多年來每次修橋必垮的原因。”人們問:“怎樣才能在河上把橋修起呢?”“要想修橋,必先在麻拐巖上修個寶塔,要鎮到麻拐的腦殼才行”。話一說完,化緣和尚轉眼就不見了。
一語點醒夢中人。原來,要想實現建橋夢想,就必須在麻拐巖上建個寶塔。然而,建塔的工程難度絲毫不亞於建橋,除了要有膽量和氣魄,還要有一個煞氣重、振臂一呼的人。
時光流轉到光緒4年(1878年),貴州布政使王德榜(江華碼市人)榮歸故里,他個人捐資,把大家呼籲了十年在麻拐巖建寶塔的心願在一年內變成了現實。
江華縣令車蓴村,乃江西豫章人氏。清光緒23年(1897年),他看到縣城沱江民眾去往嶺東瑤山、廣東連州,除了乘船過渡,別無他法,加之人員流通量大,還不時出現船翻人亡事件,民間修橋的呼聲日盛,於是,提議在城西修一座石拱橋,方便人員通行。開工那天,人們燒香化紙,燃放鞭炮,乞求神靈保佑。
工程開始後,出現了一樁怪事:分明只請了99名勞工,做事的時候,監工點數,卻有100人。而到收工清點人數,又是99人。每天都是如此。到橋快合攏的時候,只見一人來到兩邊拱頂,在中間置放一口寶劍,劍鋒朝下,並唸唸有詞:“天王蓋地虎,寶劍鎮河妖”。之後,又唸了幾聲“阿彌陀佛”,便不知所蹤。
七拱橋建好後,人們終於明白:整個過程都有西河邊上的佛爺蔣永雄在點化和參與,因七拱橋是車蓴村倡建,普資利濟,以志公德,而特取名為“西佛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