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問道
-
2 # 知道點皮毛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這句話就是出自呂蒙,呂蒙並不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名人,相反除了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外,歷史上這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軍事家。
-
3 # 細說輕語
呂蒙,東吳四大都督之一,白衣渡江,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說的都是他,又怎麼會默默無聞呢?
之所以會有呂蒙默默無聞的觀點,是因為大家接受三國的歷史是從《三國演義》出發的,《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東吳則是放在一邊,自然東吳的各種人物事件就不像劉曹那麼出名。
從當時的戰爭出發,傳統的觀念是關羽領軍北伐,對手是曹魏,東吳是背後捅刀子,為人不齒,所以名聲也較低。
三國時期,所有戰役名將參戰的最多的,一是漢中之戰,二就是關羽的襄樊之戰。關羽的確厲害,打的曹魏名將曹仁、滿寵狼狽不堪,名將於禁被抓,猛將龐德被殺,嚇得曹操要遷都。這些都是關羽實打實用實力打出來的。對比於呂蒙背後捅刀子,也的確光輝許多。但是!呂蒙的白衣渡江,使得關羽佈置的邊防線、烽火臺失去作用,兵不血刃拿下荊州,同時散播傳言荊州已奪,令關羽軍心混亂,部隊無心戀戰,最後兵敗被擒,難道沒有當初韓信四面楚歌那樣攻心?
最後還有一個觀點,就是關羽為武神、義絕,為大家所敬重!呂蒙生擒了關羽了,自然被後人痛罵,提起呂蒙,大家都是說是他害死了關羽,而不是說打敗了關羽,所以呂蒙的名聲也就不好了。
-
4 # 職業減肥營養師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就是因為呂蒙斬殺了關羽才會默默無聞的,他殺了關羽就已經輸了。
1、連劉抗曹是東吳的既定方針,但是被呂蒙破壞了。東吳的國策就是和劉備聯合抵抗曹操,為此東吳和劉備雙方平分了荊州,就是為了讓蜀國力量更強大一些,而且荊州那些地方靠近劉備,即使孫吳不給,劉備也會想辦法搶過來,所以不如痛快的給更好。
而且,劉備得了荊州以後,也沒有發動對吳國的戰爭,都是衝著魏國去了。這方面來說,吳國的政策很成功,關羽成功的吸引了曹操的注意,然後東吳悶聲發大財,豈不美哉!可惜,呂蒙看到了短期利益卻沒有想到長期的利益,造成孫吳聯盟的破產。
2、呂蒙沒有黃金思維圈的思維。黃金思維圈就是這件事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很明顯,借荊州給劉備是魯肅的決策也是孫權同意的,不然不可能成功(是什麼),為的就是鞏固孫吳聯盟,讓蜀國出面抵擋魏國的怒火(為什麼)東吳自己好安心發展經濟和民生,後發制人(怎麼做)。
可惜呂蒙本身識字不多,雖然孫權感嘆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但畢竟底蘊還是不深,有些事情理解不夠透徹。
他繼任大都督以後,就趁關羽征戰在外,襲擊了荊州,光是襲擊了荊州還好,關鍵是他還把關羽殺了。如果不殺關羽,這件事情還有轉圜餘地,關羽一死,劉備怒火中燒,迫不及待的率領全國精兵來報仇,雖然後來被陸遜火燒聯營七百里打敗。但孫劉聯盟有了裂痕,而且他們兩家實力都受到極大的損害,最終得利是魏國。
如果說,這件事情沒有發生之前,三家實力對比之下,蜀國有機會統一三國的話。那現在基本上蜀吳兩國就基本上就是陪相公趕考了,統一三國的只能是魏國了,因為蜀國元氣大傷,已經不具備統一三國的條件了。
總結一下:呂蒙破壞了孫劉聯盟,險些讓吳國滅國,雖然得到了荊州,但是長遠來看,吳國和蜀國已經輸了,而且還讓孫權擔驚受怕了好一陣子,這樣的屬下,孫權能待見嗎?過不了2年,呂蒙就死了。他輸在破壞孫劉聯盟,消耗蜀吳兩國的國力,讓魏國漁翁得利,從此實力的天平徹底的倒向了魏國,三國的命運從這一刻就決定了。他也不是默默無聞,只是沒有諸葛亮周瑜等人著名罷了,因為這兩個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
5 #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並不正確,呂蒙斬殺關羽,並沒有默默無聞。呂蒙也是武廟72將之一,從他生平看,能名列進去顯然是靠的偷襲荊州一戰。如果僅僅從偷襲荊州的過程看,呂蒙也確實完成的很好,所以才能名列武廟之中。
呂蒙名聲不好,主要還是在民間吧。這一是因為偷襲荊州,有攻擊盟友之嫌,讓人有些不齒。二是關羽此後成為忠義象徵,呂蒙作為他的敵對面,自然只能是小人了。
在呂蒙偷襲荊州以前,孫劉聯盟雖然有很大的裂痕,兩家之前的湘水對峙,還差點兵戎相見,不過畢竟事後也算是簽了《湘水之盟》,大家重歸於好,總體來說還是盟友。而且關羽北伐襄樊之時,是曹操最虛弱的時候,也是最接近擊敗曹操的一次。呂蒙偷襲荊州,不僅徹底打破了聯盟關係,還使得關羽功敗垂成,失去了擊敗曹操最好的機會。
當然,如果東吳此後擊破劉備再滅曹操的話,勝者王侯敗者寇,可能有人會誇他們幾句。而糟糕的是東吳此後也並沒有雄起,只是繼續偏安一方,幾次北伐都是鎩羽而歸,最終也被晉朝所滅,總會讓人覺得如果當初一起打倒曹操,也許不會敗的這麼難看。
這麼一來,呂蒙偷襲荊州的行為,更多被人視為背盟之舉,毀了聯盟的唯一勝利希望。
而且關羽因為忠義,此後被世人越來越推崇。這麼一來害死關羽的呂蒙只能成為猥瑣小人,所以到了《三國演義》裡,直接就變成了呂蒙被關羽的英魂復仇而死,這也算是代表了很多普通民眾的看法。
兩下一結合,呂蒙在民間的名聲能好就怪了。
-
6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呂蒙默默無聞,笑話,呂蒙是三國名將,此人文武雙全,怎能說是默默無聞。呂蒙這個人是東吳四英將之一,是和周瑜並稱的鷹牌領袖,對敵主張強硬。
呂蒙早年果敢有膽,後來折節讀書,識見精博,漸能克己讓人,有國士之風。他孝順母親,舉國皆知,魯肅、甘寧皆敬拜其母,因為他們都佩服呂蒙。他義結同僚,助徐顧等撫育孤兒,又宏量不計較與蔡遺、甘寧間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他于軍務倥傯之際,仍勤於修學讀書,並致諸實用,俾成一代名將之資。勇斬陳就,破黃祖、朱光;智擒郝普、關羽。他忠於孫吳,對孫權盡心力籌謀。
孫權與陸遜評論周瑜、魯肅及呂蒙時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可見在孫權心目中,呂蒙是一個可以和周瑜魯肅齊名的將軍。
-
7 # 田原鄉野
呂蒙是一個很善於學習,特別能與時俱進的人,被人稱讚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深得魯肅器重,後被薦為東吳第三任大都督。
劉備漢中稱王,曹操震怒,令曹仁興兵問罪,又暗結東吳,欲取荊州,劉備為震懾魏,吳,叫關羽兵取樊城,先發動戰爭,瓦解敵軍,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初級階段大獲全勝,曹操驚駭,孫權左右搖擺不定,先準備趁曹軍後方空虛,北取徐州,又怕易攻難守,只好聽從呂蒙之計,先取荊州,全據長江後再別作良圖。
關羽取樊城,但在荊州防務上,佈置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處築有峰火臺,軍馬整肅,早作好了防守準備,呂蒙無力襲取荊州,沒有辦法,如是託病不出。
東吳陸遜雖年少卻多謀,又沒有什麼名聲在外,被關羽視為孺子,完全不放在眼裡,更不忌憚,呂蒙裝病,啟用陸遜為將,完全消除關羽對江東的戒備之心,關羽撤走了荊州大部分守軍赴樊城聽調,不再防備東吳。
呂子明白衣渡江,關雲長敗走麥城,一代英雄關羽,在東吳的欺騙下,無力抵擋魏,吳的聯合攻擊,兵敗身亡。
孫,劉聯盟,兩個相對弱勢的陣營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對抗強大的曹魏,孫權為了暫時的利益,撕毀了聯盟協議,與曹操聯手,襲取了荊州,還殺了關羽,不僅中了曹操各個擊破的離間之計,更與劉備結下了難以調和的不共戴天之仇,得了一個荊州,差一點給東吳帶來了滅頂之災,呂蒙違背道義,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得了荊州,斬殺了關羽,之後劉備舉蜀漢全力,起兵伐吳為關羽報仇,搞得東吳上下一片恐慌,人人自危,當時的呂蒙,肯定是後悔不已,憂心重重,劉備伐吳是否成功,呂蒙都是罪魁禍首之一,所以,斬殺了關羽,呂蒙是沒任何功勞的,既毀了孫劉聯盟,又幫助了曹魏,還承受天下人的譴責。所以呂蒙只能鬱鬱寡歡,惶恐不安中,再沒有為東吳作出其它貢獻。
回覆列表
東吳在三國曆史上前後四任大都督,周瑜是第一任大都督,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死,共在任12年。
孫策死後,東吳由孫權執掌。表面一團和氣的東吳暗地裡也是派系林立,這一點從赤壁之戰中文武兩派截然不同的立場就能看出來。
周瑜做為軍隊的最高統帥,保持軍隊的穩定就是東吳不至於出現亂局的保證。孫權從18歲執領江東,到赤壁大戰時的25歲,周瑜輔佐孫權度過了權利的真空期。
毫不誇張的說,周瑜之所以英年早逝,和他這七年中嘔心瀝血,積勞成疾不無關係。周瑜一己之力穩固江東,因此,坐東吳四大都督之首也是眾望所歸。
第二位是魯肅,周瑜死後,魯肅繼任第二任大都督。周瑜的貢獻在於穩定了東吳局勢,魯肅的貢獻則是促成了孫劉結盟,戰略上對曹操由被動變主動。
在孫劉兩家結盟的十餘年間,東吳利用劉備和曹操的矛盾,穩固經營。
魯肅在位時期是孫劉發展的上升期,如果堅持這個謀略發展,可以預見,完全可以藉助劉備與曹操的矛盾坐收漁翁之利。
而魯肅在公元217年的病逝,則讓孫劉聯盟土崩瓦解。而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呂蒙。
呂蒙是東吳第三任大都督。
孫權對於荊州的必得之心盡人皆知,做為大都督,應該有明利害、知輕重的判斷力。在孫權破壞兩家聯盟時能夠指出此舉的危害並加以勸阻,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應有的格局。
呂蒙做為東吳大都督,其實頗有些趕鴨子上架的味道。
首先,呂蒙並不是東吳傳統世族出身,原本是淮安人的他是在投奔他姐夫之後才進入了東吳統治階層。按照根正苗紅的條件來看呂蒙是有先天缺陷的。
其次,呂蒙屬於半路出家。在魯肅和孫權的共同勸說下,呂蒙在短短几年時間由目不識丁的莽漢成長為大都督,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但是戰略格局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培養出來的,尤其是出身行伍的人,骨子裡更看重眼前既得利益。
第三點,呂蒙是共同利益的破壞者。原本處於上升趨勢的孫劉聯盟被呂蒙謀劃的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徹底斷送。孫權沉浸於收復荊州的喜悅是短暫的,緊隨而來的就是對奪取荊州,尤其是殺害關羽的後悔。
因此,呂蒙奪取荊州之後突然暴斃而亡,從描寫的死狀來看,不能不讓人懷疑是孫權的所為。尤其是在對劉備解釋這件事時也是將責任推給了呂蒙,做為一方諸侯,這樣的行為在整個三國期間也是絕無僅有的。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呂蒙從接任大都督到死,總共不到兩年時間。
呂蒙的抱負是由戰略防守轉變為戰略進攻,這也是他主動收復荊州的原因。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
呂蒙不但破壞了聯盟抗曹大業,還直接改變了三國曆史走向。因此,無論是三國史還是後人,對呂蒙的評價都不是很高。最有存在感的,也許只有那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