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司母戊鼎”改名“後母戊鼎”,雖然很多人不習慣,但中國國家博物館都改了,相信慢慢地人們也就都跟著改了。即使個別學者們仍持保留態度,但從長遠來看,“後母戊”是被正名了的。
“馬踏飛燕”的情況與之不同,因為前者有銘文,是可以進行論證的,而“馬踏飛燕”沒有銘文,況且這“鳥”的刻畫並不是很精緻,很難透過形象特徵進行型別判斷。
“馬超龍雀”的提法也只是從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斷章取義偶得之。難不成將來發現新的資料,就又來一次更名?若要真論求實的精神,誰又見過“龍雀”的影象記載?又是否該研究研究馬的品種與公母?
個人倒是覺得“馬踏飛燕”很形象、很接地氣,“龍雀”難免引起歧義,很多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說法沒必要都要改成一個官方口徑,去爭個“對”與“不對”。況且古代早期留存下來的文物多沒有名字,都是當代學者起的,馬踏飛燕也好,馬超龍雀也好,無非是想表達一種天馬行空的超然境界。
以漢代的工藝和造型技術,以準確的造型做只鳥還是能做到的,只不過重點在於祥瑞的“天馬”,而非作為襯托的鳥。
之前有“司母戊鼎”改名“後母戊鼎”,雖然很多人不習慣,但中國國家博物館都改了,相信慢慢地人們也就都跟著改了。即使個別學者們仍持保留態度,但從長遠來看,“後母戊”是被正名了的。
“馬踏飛燕”的情況與之不同,因為前者有銘文,是可以進行論證的,而“馬踏飛燕”沒有銘文,況且這“鳥”的刻畫並不是很精緻,很難透過形象特徵進行型別判斷。
“馬超龍雀”的提法也只是從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斷章取義偶得之。難不成將來發現新的資料,就又來一次更名?若要真論求實的精神,誰又見過“龍雀”的影象記載?又是否該研究研究馬的品種與公母?
個人倒是覺得“馬踏飛燕”很形象、很接地氣,“龍雀”難免引起歧義,很多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說法沒必要都要改成一個官方口徑,去爭個“對”與“不對”。況且古代早期留存下來的文物多沒有名字,都是當代學者起的,馬踏飛燕也好,馬超龍雀也好,無非是想表達一種天馬行空的超然境界。
以漢代的工藝和造型技術,以準確的造型做只鳥還是能做到的,只不過重點在於祥瑞的“天馬”,而非作為襯托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