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山不險

    《馬說》中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個命題本身並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並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不論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千里馬確實是靠伯樂發現的。

    眾所周知,提到高山流水,便知伯牙子期。伯牙彈琴流露心聲,子期一聽便知,被伯牙引為“知音”。子期死後,伯牙覺得這個世上再也沒有能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便砸了琴,一生不彈唱。

    這兩個典故里有一點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伯樂懂千里馬,子期懂伯牙琴聲,在於一個懂字。懂我們可以延伸到很多,比如知道,明白,懂得,說白了,就是他們對某方面懂得很多。這個懂可能源於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可能來源於他們的學識,或是祖輩傳承的經驗之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的高幫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