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22812813963

    張仲1947年17歲時就在《天津真善美畫報》擔任了雜文專欄作家,那時錢不值錢,掙了一面袋子稿費,一頓飯就花光了。後來又到《黃河日報》任記者,因揭露河北省保安第二團團長劉某欺壓靜海民眾的暴行,而險遭綁架,不得不離開天津。據張仲說,他的朋友三教九流,但多為勞動人民,有拉小套的,扛大個兒的,跑堂的,做飯的,張仲與他們談天說地,為日後從事民俗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他稱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民俗先生。張仲還有許多民間工藝界的朋友,但他從來不接受他們的贈予,因此很多藝人都願跟他深交,成為知己,他寫的相關文章,也被這些藝人稱為地道、瓷實,是那麼回事兒。因而有人說,張仲的學識,一半兒來自書籍,他家中的書,堆得都沒走路的地方;另一半兒則來自他的這些朋友。他們願意跟他說真話,有時張仲寫文章,還要署上這些人的名字,得了稿費,也全部送給人家。這次獲得民間文藝成就獎,張仲最感謝的就是以上這些人。他說,雖然經歷了很多艱辛和困苦,但在60年中,有種力量一直推著我向前走,這種力量來自三個層面,一是師長和領導,二是師友,三是民間藝人,沒有他們,我不會有今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時的宋濂是個怎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