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一孺子牛
-
2 # 芳小菊
每年的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大戴禮記》記載,端午節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了,迄今已歷時2000餘年。
1.
端午節的第一個傳說:紀念屈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並且力主連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
子蘭等人,在楚王面前進讒言陷害於他,楚王聽信讒言割了他的職,將他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流放途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休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家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憑弔他,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並紛紛將準備好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以餵飽魚龍蝦鱉,不讓他們咬壞屈原的身體。
所以,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風俗。
2.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迎接伍子胥
伍子胥,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他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站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王已死,伍子胥便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以為真,賜伍子胥寶劍以自裁。
伍子胥視死如歸,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一看越國軍隊進城滅吳”,說完便自刎而死。
夫差聞言大怒,下令將伍子胥之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3.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父親溺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年僅14歲的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17天,在五月初五日,投江抱出父親屍體。
以上三個傳說的依據是,端午節的兩大最主要活動:吃粽子和競渡。因為自古以來,划龍舟和食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
回覆列表
又到粽子飄香時。
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的版本,現在的端午節也是人們口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端五又叫端午,這在古時“五”和“午”是相通的。在古時候,“端”字的含意就是初的意思,比如“首端、開端”。在以前,本來每個月的初五都可以叫端五,也沒有特別的含意,只是人們的一種習慣。但自魏晉以後,這就給端五賦予了特別的含意,而且把端五或端午定義為特別的日子,成為了專用詞,人們一提到端午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但是在這以前,每個月的五月初五,在古時候被人們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如同現在南方某些地方認為“四”是不吉利的數字一樣,因為,古代的人是非常迷信的,他們認為,端五這天出生的孩子不聰明,腦子不靈光,而且個子長的和城門一樣高,試想一下,這是什麼概念?關鍵這會給家裡帶來災難。據說戰國時的孟嘗君就出生在這一天,而且差點被他父親扔掉。所以,在魏晉以前,人們對端五還是很忌諱的。但巧合的是,剛好在瑞五這一天,屈原投汨羅江而亡,而汨羅江又在南方,屈原投江與古人忌諱端五重疊。為了忘卻過去不吉利的端五,古人就利用屈原投江的端五“移木栽花”似的移植了過來,原來的端五就附植在此“端五”上了,一舉兩得,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聰明智慧。
現在的端午節有了新的含意,除了紀念屈原,我們還能享受到粽子的黏甜和粽葉的清香,更為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