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緊急海枯石爛

    “時間就是生命”

  • 2 # 瘋哥哥l

    《道德經》《論語》這些典籍裡面的思想和標準早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標準和思考問題的方法,早就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這相當於什麼呢,就相當於,你已經用一些數學方面的知識解決了現實問題,上了學才能接觸到那些公式和定理。

    所以,在你第一次讀這些典籍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咦,這說得還真有道理啊。”

    其實就是因為你在生活中已經經歷過,但沒有被總結出來而已。

    第一次讀有所感觸,就是這樣來的。

    但是不是讀了第一遍就是真的懂了呢?這個不一定。

    首先,《道德經》和《論語》這樣的典籍都是非常精煉的作品。語言非常精簡,再加上時代久遠,很多字詞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了。本身理解上就會有偏差,再加上時代背景不同,就更不一樣了。所以,讀不懂是正常的。

    另外,這些典籍裡面的內容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讀的。歷朝歷代都有很多註解,這些註解雖然大體相當,但意涵有的差別很大。都是因為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了讀者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些典籍是可以刺激思考的,有時候不一定要追求完全的懂,能激發你的智慧,就是對你有幫助了。當然,如果能用你自己的方式全面解讀這些典籍,那就相當厲害了。畢竟歷朝歷代的大儒都是如此來著書立說的。《道德經》、《論語》這些都是原材料和基石。程朱理學、心學等等都是如此。

  • 3 # 曾經是知青

    初涉讀《道德經》及《論語》.有感其玄妙深奧之理.記得當時是窮數月的時間的功夫去研讀過。及至後來.卻感茫然無措。只知其中乃涉及天地人.宇宙山川之替代.之演化.之永恆.之廣博.之萬物興衰。為何所感如此.好多年百思不得其解。及至後來.夜中烹茶獨坐。忽悟其由而笑.我將之歸納為:《道德經》五百言.乃虛虛實實.仙凡並俱。在仙能飛天遁地.在凡能平度百年。而如以百年之享去探究無窮.終歸是痴人說夢。得出結論:天地演化.無始無終。雖以畢生力.也不知始向來之.又欲何往。是故.歷代帝皇都趨向於練丹之術而求不老之身矣!至於《論語》.所說之事莫不因人而異.所興之事莫不脫胎於當時之世.所訓之教.莫不影射於人心不軌。闢如人之行走於世.朝暮憂惕。不管官如宰相.不問升斗小民.皆以自然之常態去應對社會.家庭.朋友及一切。當然.細分之下.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的。最後.我說《道德經》《論語》對當世無用。慚愧2021.1.27日上午

  • 4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恕本民科直言,道德經不是你想懂就能懂的! 迄今為止,本民科尚未發現哪怕是一個真懂道德經的人!

    自以黃帝的道原經,周文王的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經一脈相承至今,懂得華夏思想的人絕不超過五人!

    所以悟道是命中註定!

    如果有人認為他讀懂了,現在就可以切磋切磋,看是否真的懂了?

  • 5 # 冷國儉

    :“書讀千遍,其義自見(Xian,四聲)。巜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我翻譯註釋十二年。依然不敢說全讀懂了,已經溶於我的血液中了。我猶在反覆習誦中,每讀一次,油然而生新的體會,活到老學到老,直至死而後已。巜道德經》,我惟讀誦,未嘗翻譯成書面語。說真話,在原書註釋和藉助工具書的幫助下,只能讀懂百分之六七十。深奧莫辯,努力而為之。(20210203)(謝悟空之邀)

  • 6 # 良知循天理5140414115

    國學書藉有珍本,善本,劣本。只有港澳臺始終堅持國學教育,日本,南韓,南洋華人也有教授。前期反右,後期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破壞燒燬甚巨,殆盡!四代人七十年沒有見過經史子集,四書五經書藉,沒有國學教育,不知道什麼是國學,自然也不懂

    。如港澳臺學者對經史子集,四書五經,古詩詞等認知解釋,是結合當時歷史狀況純粹知識,學術認知,大陸學者三句話後拐彎了,進入用當今意識形態,階級鬥爭論證…

    昔朱洪武登九五之尊,求一講授論語儒生,遍尋天下不得。後訪齊地劉姓儒生能講,惜年近九旬,不耐舟車勞頓。遂選派數名博學鴻儒去齊求教。彼時遍地巨儒,卻難得一能講論語大儒。

    又:曾文正公率湘軍征戰時,囑咐各營將帥訪經史子集及儒道聖賢珍本,善本,不惜重金收購。得數百部,曾文正公難辯優劣,遂送京師請翰林院郭嵩濤,王延闓等鴻儒辮識,僅得十餘部,告曾文正公,餘皆偽劣,誤人害人。今禁絕七十餘載,歷凡四代人,何人敢言論語?

  • 7 # 老蔣9686667863

    我是在四十多年前批林批孔時,第一次讀《論語》的。讀的是《論語批註》。我是六九屆初中生,古文底子差。連什麼是“經書”都弄不懂。批林時,說林“教子讀經”,覺得奇怪:林彪怎麼會教兒子林立果讀和尚唸的經文?後來才知道“經”不是和尚唸的那種,而是“四書五經”,是儒學經典。五經是詩經,書經(尚書),易經,禮記和春秋。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當然廣義的“經,”也可把四書包涵在裡面的。《論書批註》很好讀。是把論語中的原文內容,一段一段地字詞句落實,翻成白話文的。很好懂。通讀一遍,覺得都是老生常談,講的都是做人的道理,講的是仁。什麼是仁,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仁者愛人”。什麼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不用解釋,人人明白。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已。由仁來治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由此引出三綱五常。當時的感覺是孔子講的很好懂,他的理想世界是人人講仁,就沒有犯上作亂,天下就太平了。至於批孔的話,有些是曲解了原意的。當時就覺得牽強。總之,論語很好讀的。至於《道德經》,講句實話,很難讀,不好理解。至今見仁見智的。正因《道德經》難讀,後世才由此產生了玄學與道教。我讀《道德經》較遲。也是不求甚解的。如深解,腦子非出毛病不可。只覺得巜道德經》有點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而已。我承認對《道德經》似懂非懂。天底下有幾個能懂的?估計都是瞎猜佔多吧?

  • 8 # 真行文化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感覺舒服就好,

    把玩品悟既好,

    沒有一個懂的標準,

    不求甚解而已,

    這樣才不至於約束教條,

    才能活學活用。

  • 9 # 和光同塵WZX

    懂了,但剛剛開始。用《論語》裡的一句話說就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沉澱千年的經典之生命力,就在於她適合任何年齡段的人去讀。

    年輕學子誦讀入心,成為血液中的一部分,這時不需要他懂,他也不會懂。待到一定年齡,遇到困惑、坎坷、迷茫時,沉澱於心底的經典智慧,如夜空的星星瞬間就能點亮心中的燈塔,你會感覺千年前聖哲的名言在哪兒等著你來參悟她,找尋她。這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而沒有任何國學基礎的成人,隨著閱歷的豐富,生活的積累,迷茫,困惑,無所適從的感覺便越來越多。此時,需要溝通,需要解困,不經意間,一句經典裡的名句,一段經典裡的寓言,你會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相見恨晚的知遇之感。

    原來,經典的作用就是一盞照亮人生之路的燈塔。有她潤物無聲的滋潤,心便開闊,眼就清亮。

    更重要的是,你不斷地去解讀,不斷的去參悟,她猶如一個慈祥善解人意的老母,每次,都會給你不同的智慧解讀,讓你領略她的博大精深和深邃廣闊的情懷!

    所以,才有了:學到老,活到老;活到老,也用不了的人生感悟!

    這就是經典傳統文化的魅力!

  • 10 # 閒看秋風999

    讀古代的經典著作,其前提條件是“瞭解歷史”,換句話說,就是要知道古人在什麼樣歷史條件下,為什麼要寫這些書,這些書的讀者是誰,他們又為什麼要讀這些書?

    舉個例子。讀《道德經》之前,就必須瞭解老子q為什麼寫這部書?老子何許人也?這本書的潛在讀者可能是誰?你在兩千多年後又為什麼要讀《道德經》?

    用現在學校語文課教學方法來說,就是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簡單介紹,課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題材等等元素。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有一個私人博物館名叫《觀復》;為什麼叫這個名字?與《道德經》有什麼淵源?也許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會有不同的感受或者收穫吧!

    “學而時習之”的“時”怎麼理解?是“隨時”還是“有時”還是“按時”?習,究竟是練習還是複習還是“實習”(實踐)呢?

    切記不要刻意追求“標準答案”;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後人可以有多種解釋;你當然也應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可以用實踐來檢驗到底是懂了還是沒懂。

  • 11 # 南山劉向雄

    恭喜你,入道了!

    說入道,是因為你說了“感觸”這兩個字,說明你開始看自己的心,找到心了。

    傳統文化是不能用現代知識論去看的,裡邊沒有各種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知識,什麼物理、化學、生物,都沒有,若想去從中掌握知識,出發點就錯了。

    我們學傳統文化,首先就要找回被各種慾望、見解遮蔽的心,孟子說得好,當我們的雞呀狗呀的跑丟了,就忙不迭失地去找,而自己的心隨著物慾跑丟了,卻滿不在乎不去尋找。

    找到心,就找到了開啟傳統文化的金鑰匙,王陽明說“在事上磨”,就是在與人、物打交道的時候時刻看自己的內心,看什麼?看是否有私意,是否有物慾,有的話就去除掉,這就是“磨”,磨自己的心。

    找到心只是第一步,時時去除私意才是工夫,“回也,三月不違仁,其餘日月至焉而已矣”,顏回比其他弟子高明的地方就是堅持觀心內省,這也是“君子慎其獨也”之義。

  • 12 # 馬振廷1

    國學論語,是讓人看懂的文化。不難理解。老子解道深奧。玄妙。沒有觀察事物的能力,只看經文,就不會懂的。老子是反著說話的,誰直觀誰上當。說不死就是生,說有就是過之屬陰間了。說死是極之意,死而不亡者壽,死是死心,心太多了,把所有心思清零,無之意也。用死的地方很多,可把我累死啦。可把我餓死啦。可把我想死啦。疼快死啦。不是人死亡了心臟不跳了。老子是放飛所有心思心神負擔,讓真心,心臟沒有壓力而更自然的舒適的跳動,達到增壽為目的。忄心放一旁才真吾,悟。真我也,放的越遠道行越深遠莫測。

  • 13 # 田野4616

    說明用心讀了。用心是閱讀經典的最佳開啟方式(經典閱讀最怕浮皮潦草的做樣子式的閱讀)。

    “大悟十幾次,小悟無數次”,這些感觸體悟就像一粒粒珍寶,積累多了就會體會到其中一以貫之的那個紅線,這時散點的珍寶就會被串聯起來,便會有融會貫通,豁然開朗的感覺。加之知行合一的實踐,生命質量就會得到不斷提升,乃至進入“從心所欲不逾矩”境界也未可知。

  • 14 # 李廷明5

    看國學亦和看現代書開始一樣的,須要讀和理解。只文言文即書面語跟現代囗語有大的區別,初看,感陌生,讀,硬讀,慢讀,懂,不懂,不計較,久之,古人面孔似乎變清晰一些了。國學,您舉例的《道德經》、《論語》,為中國古代老子的道家經典和孔子的儒家經典,屬中國同時屬世界社會科學一部分,自然科學經典國學中國古代其實亦很豐富。即社會科學,中國古代有百家學說,老子和孔子只百家之一家二家,固然影響最大於中國意識形態上下數千年。讀古人的書亦一種享受。懂的,就有些感觸,認為對,認為有些道理,認為不大對。認為真實在,古人怎麼那麼聰明,想到這些道理?老子的《道德徑》有許多辨證法,如著名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古時就認識到了;“理大國如烹小鮮”,講的要細緻、有耐心,國方治理的好。孔子的《論語》講治學、修身、友朋,無不精道:“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吾日三省吾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亦樂乎?”……育人溫文儒雅的品格。國學大師自然有獨到的研究,深遽的眼光;普通人不妨功餘有可能亦可涉獵一下,不會沒有收穫。

  • 15 # 哇系奕靜

    這是,在你目前的身體狀況層次下,懂了與你生活相對應的內涵。在你身體持續持續地進步時,你再讀又能悟出新的內容。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祝進步。

  • 16 # 一文驚天下

    看一次就懂和看很多次才懂,區別不大!

    看一次就懂說明理解能力和悟性高,看很多次才有感觸也不能說人不夠聰明,只是每個人理解不一樣!

    看書,不管是國學傳統文化,還是其他的都是一樣的。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學習背景……都會造成我們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對於學習和理解,我認為不該拘泥於固定的思維,比如考試思維。而是需要頭腦風暴,將每一種理解和認知互相交流,這才能也才是百家爭鳴的樣子。縱觀中國歷史,每一個時期的學術和思想的形成無不是頭腦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這才使得各種學術思想得以成型!

  • 17 # 老陳解老子

    能夠一看就有感悟的,是《論語》。這句話也是有前提的,就是讀者要有一定的古文字基礎。真正的理解則需要對其全文的融會貫通。

    要是有人說道德經初看就有感悟,那這種感悟太膚淺了,甚至完全可以說是虛幻。你看道德經裡有那麼多的“故”字,看起來好像是前因引出來的後果,其實多數情況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因果關係是錯亂的。但是因為讀者太通順了,文字太優美了,太容易讓人“忘乎所以”了。

    這是因為道德經是《老子》道教化的產物。從聖人教科書到道教經典,走過了幾百年的蛻變之路,從戰國開始,到東漢時期才最終完成。完成的標誌,一是文字的簡化,由充斥著大量古澀文字到最接近白話文的轉變,這是為了親民;而是起到標點符號作用的虛字的大量刪減,造成句子的歧義,這是為了道士指鹿為馬的需要。

    河上公章句這種“離章辨句,委曲支派”的解經方式,已經不能就章節解章節,而是隻能就句子解句子。王弼注本在北宋時期就早已難覓,支離破碎拼湊起來的版本錯誤百出,原文和註釋也多有不諧。

    這也難怪,一本為培養聖人的教科書,如何能酣暢淋漓地解釋為修煉仙道的指南?

    有那麼多連道德經本來是主張入世還是出世這個基本問題都搞不明白,甚至不具備基本古文字功夫,卻厚顏無恥地推出那麼多“正解”“正義”的專家,解釋起來讓人云裡霧裡,要想透過讀他們的著作明白道德經的真義,不亦難乎?

  • 18 # 老魏的詩以及其他

    對於《道德經》和《論語》這樣的經典著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人不同的年齡閱歷,乃至不同的心情,也會有不同的感悟,正所謂常讀常新,這也正是經典的魅力所在。誰也沒有辦法創越時空,去和作者本人探討他最初的意思,因此有一點感觸就有一點收穫,談不到懂與不懂,更沒必要杯葛對錯,有的也許僅僅是理解的角度與深度不同而已。

    個人拙見,還請方家指教

  • 19 # 拐角老奶

    《論語》作為傳統的啟蒙教材,讀起來相對要簡單一些,只要稍有一點古文字知識的人都可以讀懂一些,理解起來也較為容易。 《論語》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全書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關於個人人格修養的教訓,即使歷經兩千年,也保持著難以磨滅的教育價值。孔子人格之偉大,世所公認。讀《論語》,便是和孔子作朋友,聽他講述自己的理想,看他堅持自己的信念,理解他的堅持,學習他為人處世的態度。《論語》文義並不艱深,熟讀並不十分費力,不用註釋也能讀懂大半。比如我們學的第一章《論語》,幾乎都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我們每個人認識孔子的第一課,也是我們瞭解孔子偉大人格的第一步。孔子一生致力於教學,孔子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本章敘述了孔子一生的為學經歷,有少年立志於學的欣喜;中年收徒講學,志同道合、教學相長的快樂;老年成學,自信所學的境界。所以,《論語》比較容易看懂。

    被譽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 但是,《道德經》 文字難解,裡面有許多通假字,一句話有多種解釋,讀起來總覺得晦澀難懂。然而,《道德經》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我們還是要不斷學習,哪怕讀懂一點點,感悟一點點,都會受益匪淺。

  • 20 # 申愚人

    就所提的問題,嚴格回答是:沒懂。

    因為:在看國學的時候,所得到的感觸,只能說明的是,初看《道德經》和《論語》感觸的僅僅是,點點滴滴的,朦朧不完全、不透徹、不通透的模糊的《經•語》粗淺印象,離《經•語》的精髓思想真諦,還差十萬八千里。僅僅是貼身於《經•語》,讀書的心,就連其碼的書境都未入。

    看《經•語》,首先熟讀,然後讀通,最終讀的企及與古聖賢趨近的境界,才可能與古聖賢,達成心靈碰撞的對話,思想互辨的溝通,智見心心相印的印證,與聖賢思想得到辨識統一,求得聖賢思想的,核心的精髓意味~真諦。這樣才算真正的,讀懂了《道德經》和《論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車充電器綠燈亮了還在繼續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