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574061989391
-
2 # 使用者5416287287246
答案:務實就是講究實際、 實事求是。這是中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 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會生活上。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這些思想,就是中國文化注重現實、崇尚實幹精神的體現。它排斥虛妄,拒絕空想,鄙視華而不實,追求充實而有活力的人生,創造了中國 古代社會燦爛的文明。務實精神作為傳統美德,仍在我們當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 法言· 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並且努力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鑽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常會被傳言所矇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嚐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出處】王充《論衡·薄葬》。
【大意】對一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一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
【提示】王充是東漢哲學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裡,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
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出處】荀悅《申鑑·俗嫌》。
【大意】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做事情必須有結果來證實。
【提示】這句話提醒人們注意,有時候一個人有很大的名氣,但卻不一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卻不一定有好的結果。所以,在觀察人或事時,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實際的效果,而不要聽信虛名。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出處】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大意】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提示】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鑑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學問不遺餘力,年少時努力學習到老方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總感覺淺近,要想真正弄懂還要靠自己親身實踐。
【提示】陸游冬夜讀書有感,寫了八首詩給他的小兒子,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一方面強調在學習上持之以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強調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即使是真實正確的,對自己來說也有隔膜。沒有親身實踐,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實踐極為重要。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出處】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紮實;實踐越紮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
【提示】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係。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嚮導,反過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展。只有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態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實事求是。
【出處】《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學,不愛虛誇。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後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後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
回覆列表
(1)樹立崇高理想
我們追求的目標越崇高,對低階庸俗的事物的抵制力就越強。我們應該追求內心的真實的美,不圖虛名。
我們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的需要,必須把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建立在社會責任感上,正確理解權力、地位、榮譽的內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實意義。
我們只有著眼於現實,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結合起來,透過艱苦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障礙,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我們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就是因為有自己的理想,同時做到自知之明。這就是說要能正確評價自己,既看到長處,又看到不足,時刻把消除為實現理想而存在的差距作為主要的努力方向。
(2)有自知之明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我們總不能事事如意,在某方面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或自己有某些方面比不上人家,這是正常的,無須耿耿於懷,更不必用虛假的東西來掩飾。假的就是假的,被人識穿以後會更加丟人現眼。
(3)善於主宰自己
我們不要過於計較別人怎樣議論和怎樣看待自己。
我們不能時時處處以取悅別人為目的,把他人的言論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如果那樣,就會不知不覺地給自己套上一個無形的精神枷鎖,最終只能是不斷助長自己的虛榮心理。
(4)矢志奮鬥
虛假的榮譽不屬於自己,它終究會被人遺棄。我們與其追逐一個個轉瞬即破的肥皂泡,還不如立下大志,透過奮鬥創造自己的未來。
經過奮鬥得來的榮譽,才是真實的和自豪的,務實者會腳踏實地地從今天做起,堅持下去,這樣真正的榮譽就會降臨到你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