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共命鳥815
-
2 # 大蟲197538578
當領導的人基本上是有文化的人,領導的付出和辛苦在於用心去鼓勵團結下屬出力。而用體力勞動尋求生計的人則必然追隨有文化用心計的人方能謀一飯碗,從而將自己置於別人管理之下。
-
3 # 老乒4200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何故?
節錄於孟子與滕文公談話及事蹟中幾句話:“…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翻譯成現代白話“有腦力勞動的人,有體力勞動的人。腦力勞動的人統治人,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治。被統治的人養活別人,統治人的人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通行的原則。”。
當然,這是“孟子”老先生的認識,數千年封建社會為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也就不難理解了。君不見,甚至進一步發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甚至“稻粱、駿馬、千盅粟”無所不能。用現在的話說“知識能改變一切?”。
任何人也不會否認知識的重要性,但如果把知識當成統治人們的本錢,而且還認為“天下之通義也”,依靠天下勞動人民來養活自己,恐怕就大錯而特錯了。
人,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並不是誰統治誰的問題,應該說各有各的優勢,首先應是利用自己優勢服務於社會及人類,能自己養活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絕不應指望別人來養活自己。因此對於“孟老先生”這種言論,應批判地去對待。而現在還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人還確實存在。真值得人們反思。
-
4 # 日子應是一條清亮的河
這種現象歷朝歷代都是不爭事實,古代尤為突出。勞心者為有文化的人,勞力者大多是文盲。有文化者見多識廣站得高看得遠能運籌帷幄謀劃大局,文盲則缺少這一高度和能力,只能在別人指使下動手幹一些具體的事,因此而“治於”人。這種社會現象一直延續至今,只不過界限愈來愈模糊而已。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助於淡化消除這一現象。今天要避免將這種現象與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混為一談。
回覆列表
孔子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唯上智於下愚不移。"在春秋時代、並無科學枝術一說、而只有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分別、這也是奴隸制社會的產物。統治階級和奴隸主挖空心思、剝削奴隸、而奴隸只能受治於奴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