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時期,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後續又有十幾次北伐,最後蜀國率先滅亡。很多人說北伐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只有北伐才能延緩滅亡。蜀國是不是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呢?
10
回覆列表
  • 1 # 孺子牛衛士

    蜀漢部隊的中堅,是劉備十幾年轉戰南北,苦心攢下來的一點家當,這些家當在夷陵送掉不少,已經所剩不多。劉璋闇弱,蜀中自來缺乏出產能征慣戰將士的土壤,這些人一旦老去,意味著蜀漢軍官團的斷層,而且不像曹魏,將再也無法補充。從這個角度而言,時間依然不在蜀漢一邊。所以蜀漢必須儘快利用軍隊還有戰鬥力時,在戰爭學習戰爭,培養自己的骨幹。

    這也是為何諸葛亮北伐完全沒有貫徹隆中對時戰略的主因,此時的戰略目標最大目標是消耗曹魏,如果可能,相機奪取隴右,那裡出產駿馬,也出產良將銳卒。

    理解了這個,也就能理解為何魏延屢次提出子午谷方略,均不被採納,魏延的頭腦還在幻想北進中原,忽視了蜀漢已經無力冒險的現實。而諸葛亮顯然務實多了,他幾乎每次運兵,都盡力因糧於敵,同時相機奪取人口和物資,靠著靈活的戰術,儘量減少及方損失,消耗敵人,他雖然打著北伐的旗號,但是已經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不過是為蜀漢續命而已。

    所以說,北伐前後的魏國和蜀國的態勢通俗點說這樣的,就是蜀漢選手和曹魏選手玩魔獸,曹魏有三個分基地採礦,蜀漢只有一個主基地,等到曹魏暴兵必然是一波流帶走,但是好在蜀漢手裡有一隻滿編部隊。那麼怎麼辦呢,只能開始騷擾,幸好王牌選手諸葛亮微操不錯,APM500+,每次都能不少死兵,把曹魏禍禍不輕,勉強把局面撐下去,到了劉禪接手,就直接打出了GG。再再次,隊友很坑爹。歷來南北對峙,最好的態勢,是南宋對金、元時期,保有淮河流域、荊襄和秦嶺山地。所以守江必守淮,立國東南必據襄陽。但是蜀吳加起來,也達不到這種態勢,而吳國雖然奪取了荊州,但是最重要的襄陽不在手,最重要的淮泗之地,因為自己陸戰戰五渣的水平,也奪不到,所以東吳雖然人口比蜀漢多,但是其戰略態勢卻比蜀漢更危險。我們常說長江天險,但其實這個天險是最不可恃的,何況曹魏與孫吳分據荊州,全有淮泗,等於長江天險,平分秋色,只要曹魏騰出手來,就是分分鐘打爆東吳的節奏。這個角度而言,時間依然不在蜀漢這邊。

  • 2 # 風雲輕塵

    真的沒有出路了,因為當時蜀國一定要北伐有兩個重大原因:其一是內政分裂,有荊州派和益州派,荊州還沒失的時候沒那麼明顯,但到後面荊州失了,荊州派越來越弱,益州派快統領內政了,但他們兩派卻還在明爭暗鬥著,諸葛亮為了讓他們齊心,就只能北伐,使萬眾一心,齊力北伐;其二就是蜀國是三國之中物資最弱的,魏國地大資源充足,吳國曆經三代地區也比蜀國大,所以蜀國不能養兵蓄銳,因為即使養兵蓄銳了也比不過其他兩國所以只能北伐。

  • 3 # 遠山140320206

    歷史上建立中央政權的多是北方勢力,蜀漢兵出岐山佔領關中、再圖中原的思路跟劉邦一樣沒有錯,可惜遇到的是司馬懿,而且蜀漢也沒有韓信那樣的牛逼將軍,所以六出岐山也只是暫緩了滅亡的進度。

  • 4 # 無恙耳

    蜀國要北伐其實是個很無奈的選擇。第一,蜀國立國就是以‘’興復漢室‘’為政治口號的,蜀國的國號是‘’漢‘’而不是‘’蜀‘’,在這個旗號下拉攏,團結了一大批人,這批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關張糜等這些南渡士庶集團,這是劉備集團的基本盤,一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士族集團,在南渡集團凋零以後他們是劉備集團的中堅力量,掌握著實際權力,還有一個就是奪取益州後歸附的益州本土集團,以法正,李嚴等為代表,這些人勉強團結在興復漢室的旗幟下。但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漢朝應該在長安洛陽,而不是在成都啊,所以諸葛亮不得不一再扛起北伐大旗,一方面安撫士人之心,一方面借北伐清除異己,統一思想,這才有了李嚴被廢,暫時壓制了本土派的勢力,維護了蜀漢的團結安定。第二,當時魏國已經實行了籠絡士族集團的九品中正制,得到了士族集團的大力支援,這對益州集團的本土士族極具誘惑力,因此他們已經與蜀漢集團日益離心離德,即使諸葛亮不北伐,隨著荊襄士族集團的逐漸凋零,蜀漢集團也面領著本土化的嚴峻現實,只要本土派完全掌握了權力,蜀漢的滅亡就是遲早的事,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點,所以不得不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正是他令人痛惜之處。第三,蜀漢自丟失荊州以後,地緣環境急劇惡化,益州人口稀少,人才凋零,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家,諸葛亮正是想趁著劉備留下的這些精兵宿將還在,尚堪一戰之時,利用北伐,爭取最大的拓展蜀漢的安全邊界,雖然沒能完全做到,但是漢中一線的軍事部署還是很穩固的,在諸葛亮死後,還數次頂住了魏國的進攻,後來收縮漢中防線是蜀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累了,心碎了,喝什麼酒最解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