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最早時叫過年,據說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後來就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了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佳節,那麼清朝時期的春節是如何過的呢?
清朝的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日的小年開始到正月二十日左右才算結束,清朝老百姓過春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親人能夠團聚一起過著喜慶吉祥節日。
一到春節,人們就坐著馬車、走路或者騎驢兒從四面八方的趕回家,相當於現在的春運,到二十七日,家家戶戶要到集市上採購年料,還要宰殺家禽,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市集”。
除夕從早上起,每家就忙於打掃院落和室內衛生,叫“除舊迎新”,張貼春聯掛燈籠,準備豐盛的晚餐,然後放煙花爆竹,一家老小坐夜到子時,叫“守歲”,子時一過,先上茶和果品供祖宗,磕頭求祖宗保佑一年平安發財,然後把準備好的鞭炮點燃後再開大門,叫“開財門”,主人手裡拿點燃的青香向四周作揖叫“四方來財”,把一截柴拿回家關門叫“財來家”。
初一天,小孩穿新衣戴新帽,向父母或老人拜年討紅包,叫“壓歲錢”。
很多人拎著禮品去走親訪友聯絡感情,還有的地方去看社戲,看扎耍,看舞龍舞獅,進廟上香,求神拜佛等活動,這樣的活動一直熱鬧延續到正月十五。在過春節期間,有一些風俗習慣是一定要遵守服從的。
南方除夕晚餐一道菜要有魚,叫“年年有餘”,吃青菜叫“清清白白”;北方除夕晚餐吃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
拜年時作揖又稱拱手禮,要採取左手包右拳的姿勢,講究以左為尊。
大人小孩一齊在風乾的芝麻桿是踩來踩去,叫“踩歲(碎)”,聲音特別脆響,有“歲歲平安”的含義。
開始清政府要求春節期間所有人必須剪髮,而明朝的習俗是過春節不剪髮,表示“思舊”,但卻不敢和朝廷對抗,於是就用“思舊”的諧音“死舅”,編唱了“正月剃頭死舅舅”的民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沿用正月不進理髮店的習俗。
過春節,最早時叫過年,據說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後來就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了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佳節,那麼清朝時期的春節是如何過的呢?
清朝的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日的小年開始到正月二十日左右才算結束,清朝老百姓過春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親人能夠團聚一起過著喜慶吉祥節日。
一到春節,人們就坐著馬車、走路或者騎驢兒從四面八方的趕回家,相當於現在的春運,到二十七日,家家戶戶要到集市上採購年料,還要宰殺家禽,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市集”。
除夕從早上起,每家就忙於打掃院落和室內衛生,叫“除舊迎新”,張貼春聯掛燈籠,準備豐盛的晚餐,然後放煙花爆竹,一家老小坐夜到子時,叫“守歲”,子時一過,先上茶和果品供祖宗,磕頭求祖宗保佑一年平安發財,然後把準備好的鞭炮點燃後再開大門,叫“開財門”,主人手裡拿點燃的青香向四周作揖叫“四方來財”,把一截柴拿回家關門叫“財來家”。
初一天,小孩穿新衣戴新帽,向父母或老人拜年討紅包,叫“壓歲錢”。
很多人拎著禮品去走親訪友聯絡感情,還有的地方去看社戲,看扎耍,看舞龍舞獅,進廟上香,求神拜佛等活動,這樣的活動一直熱鬧延續到正月十五。在過春節期間,有一些風俗習慣是一定要遵守服從的。
南方除夕晚餐一道菜要有魚,叫“年年有餘”,吃青菜叫“清清白白”;北方除夕晚餐吃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
拜年時作揖又稱拱手禮,要採取左手包右拳的姿勢,講究以左為尊。
大人小孩一齊在風乾的芝麻桿是踩來踩去,叫“踩歲(碎)”,聲音特別脆響,有“歲歲平安”的含義。
開始清政府要求春節期間所有人必須剪髮,而明朝的習俗是過春節不剪髮,表示“思舊”,但卻不敢和朝廷對抗,於是就用“思舊”的諧音“死舅”,編唱了“正月剃頭死舅舅”的民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沿用正月不進理髮店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