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直可愛莎
-
2 # 創心手工客
這是義烏特色,叫新農村,您能看到的四層半都是舊農村改過來的,正真做到了,家家有樓房,環境衛生清潔,也只有義烏了,其他城市是壓榨農民,三萬買農民地,幾十萬賣開發商,然後幾十萬賣農民,義烏農民是城市的主人,然而其他地方農民就是被城市壓榨乾淨後拋棄的乞丐
-
3 # 半生有雨
最初是當地人的攀比,,不管撿起來什麼樣子,裝不裝修,哪怕是毛坯房(現在還能看到不少紅磚鋼筋水泥裸露的四層板樓房),後來漸漸成了風氣,不管城裡向下,有自留地的老房子翻新都能蓋了,鄉下人的基本用場不大,純屬浪費,城裡中村裡個幹部更是乘機大搞現代化“小康村”政績工程,後來也方便了更多的外來人員租住,特別是當地電商的漸成氣候,四層板樓房的價值就越發的增值很多了,更是助漲這樣的風氣
義烏三件套:四層半,擺攤,豪車。有人說義烏成也四層半敗也四層半,我覺得不無道理。
房子是失地農民的命根子,而現有的城中村在改造後是否還要維繫原有的村落形態,以獨幢獨戶的建築存在是值得思考的。多層高層公寓+底層商鋪這種國內其它城市普遍採用的形式為何沒能成為義烏舊村改造的主流,反而是四層半的房子成為義烏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 傳統的村民意識並沒有真正轉化,市民意識淡薄,安於四層半的生活。
二 缺乏明確的連續的政策,舊改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程。然而,舊改較早的部分村子早早建好四層半,坐收房租,村民早已富得流油。
三 農民在經濟上的“分房到戶,收利到房”的利益考慮。
四層半是義烏市場經濟轉型發展中城中村村民與城市發展的利益妥協產物,被不少經濟學家冠以半城鎮化現象。應該說,一個時期以來,四層半解決了兩個矛盾:一是快速擴張的市場與城市與有限國土地供應的矛盾,四層半以集體土地、私人住宅的形式得到快速開發,為義烏外來務工經商辦廠人員提供了足夠的生產、生活用房;二是城中村村民失去土地離農後缺少基本勞動技能引發的就業矛盾,四層半較穩定的高額房租不僅解決了城中村村民的基本生活生存問題,而且催生出一批靠房租致富的包租公、包租婆,提高了義烏的農村平均收入水平。
但隨著城市化步伐的進一步推進和義烏產業的轉型升級,義烏城中村的四層半已經逐漸成為城市土地集約化使用、城市建設質量提升、城市功能分割槽科學規劃的阻礙,四層半舊改形式難以使舊村成為新社群,融入城市化,且缺乏基本的社群配套預留,生產生活倉儲店面三合一、四合一的安全隱患現象普遍存在。
存在即合理,一切不合理的東西都會被淘汰。
中國建築的真正壽命非常地短暫,義烏許多城中村的房子其實都是建於上世紀90年代,距今不過十餘年,卻面臨著被拆除重建的命運。不知今天轟轟烈烈把舊村推倒重建的新四層半,會否也步這樣的後塵。